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中壢教會
電話:(03)422-4354 & (03)4222425 (03)427-1863
網址:www.chunglipc.org 地址:桃園市中壢區中平路124號
傳真:(03)425-3291
EMAIL: chungli.pc@msa.hinet.net
承擔責任
承擔責任
「行動的基督徒」菲德利希修雷美爾(Friedrich Schorlemmer1944~)
聖經最古老的傳說包含「約坦的寓言」:「『有一時,樹木要膏一樹為王,管理他們,就去對橄欖樹說:『請你作我們的王。』橄欖樹回答說:『我豈肯止住供奉神和尊重人的油,飄颻在眾樹之上呢?』樹木對無花果樹說:『請你來作我們的王。』 無花果樹回答說:『我豈肯止住所結甜美的果子,飄颻在眾樹之上呢?』樹木對葡萄樹說:『請你來作我們的王。』葡萄樹回答說:『我豈肯止住使神和人喜樂的新酒,飄颻在眾樹之上呢。』眾樹對荊棘說:『請你來作我們的王。』荊棘回答說:『你們若誠誠實實地膏我為王,就要投在我的蔭下;不然,願火從荊棘裡出來,燒滅黎巴嫩的香柏樹。』」(士9:8~15))在這寓言中,可以清楚看見人類長久以來的困境:統治是必須的。但,「多數」統治帶來混亂;一個人統治導致專制獨裁。許多人不想讓政治弄髒他們的手,但當政治事務、管理公共事務的權力,落入那些只有興趣把權力轉變成暴力用以對付人民之人的手上,那就糟了,他們不關社會福利,更不會對所做的負責。
權力是毒藥之一。嚐過滋味的人,很難放手,擁有越久的人,越難放下。人類歷史中充滿改朝換代的悲劇──從大衛王、亞歷山大大帝、中國王朝等;其中只有少數人,懂得把他們從職務上獲得的權威,繼續帶進公眾生活中,成為沒有職位的「權威人士」。如南非前總統曼德拉(Nelson Mandela)或前美國總統卡特(Jimmy Carter)便是這類的人。就像約坦這個寓言故事,在深具魅力的領袖基甸死後,那篡位者亞比米勒奪取所有權力。他派人殺了基甸所有嫡生的兒子。約坦,在偶然機會下逃脫了這場瘋狂的謀殺,於是,他說了這寓言,對那些要一個統治者的民眾的警示,因為他們最終選擇的,是一個無能、獨裁、殘忍的王。在馬可福音第十章記載一個完全相反的故事。門徒爭執著,誰才可以和耶穌「坐在寶座上」──一個坐主右邊,一個坐左邊。耶穌毫不留情面的回答,外邦人的王坐位掌權,「只是在你們中間,不是這樣。你們中間,誰願為大,就必作你們的用人;在你們中間,誰願為首,就必作眾人的僕人。」(可10:43~44)
波薩來的馬奎斯
席勒在「波薩來的馬奎斯」(Marquis von Posa)這戲劇中,用與王的對話來表達人們在權力前的膽怯、枷鎖,甚至錯認為美德;就像希姆勒(Heinrich Himmler)在戰後審判庭前時,說到他在波蘭納粹前,指揮槍決時的心情時,說:「目睹這一切,同時要保持鎮定,這是我生命永遠光榮的一頁。」這是多麼惡毒與自以為是的口吻啊!馬奎斯求王說:「請您再度恢復人性喪失的尊貴。讓市民可以再度恢復他們之前的模樣,冠冕的目的──它不受到義務的拘束,當他的弟兄擁有同樣被尊重的權利時。如果現在人們能夠找回自己,能夠喚醒自我的價值感──擁有自由與值得驕傲的美德,那麼,先生,你會讓世界屈服在您手下。」馬奎斯提醒,成為王的義務,是帶領人民找回自己,同時王也應明白,什麼力量會束縛他,那就是上帝;因此,菲力普二世承諾馬奎斯:「您自己,以及您在我的監督下,理當得以繼續,做一個人。」
國王讓這個人自由,說真話,甚至也給他權力,否則他週遭就只剩諂媚的人。當他找到一個坦率真誠的人時,有那麼一刻,他從那種權力的孤寂中走出來,得到解脫。這就是權力(或領導──一個人對全體的責任)的矛盾情結,當權者做的事,總與許多人相關,因此他不得不提出「對全體而言,事情該怎麼做」的決策,但一個負責的領袖,雖有時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必須造成限制、不便,但隨著領導者與被領導者的自我反省力越高,互動與傾聽越多,會讓雙方更願意如此去做,而非其中一方無止盡使用權力,另一方聽天由命好像奴隸般的屈服,這種領導才越有成效。
強人領導的反省
1933年潘霍華在一次廣播發言中,對領袖與個人有一番深思反省。他毫對當時希特勒上台後,以主人之姿所發表的一系列行動與演說,毫不掩飾的反感:「當一個領袖或機構的權威被視為是最後的權威,那種權威正是必須被消滅的。只有一個在職務上最不在意自己權威的領袖,才可能獲得忠誠。」他的演說在廣播中,因這些不受歡迎的話語,而被硬生生被切斷,但他在那場演說中繼續說:「一個領袖必須引導那些被引導的人,讓他們面對生活秩序,面對父親、教師、法官、國家時,可以善盡責任。他必須嚴峻地拒絕誘惑,那種讓自己成為被崇拜的對象,也就是成為那些被領導者最後權威的誘惑,他必須相當客觀地把自己限制在自己的任務上。」
聖經中充滿矛盾的權力故事。當摩西帶領以色列人脫離奴隸身份,進入自由之地,卻是經由約書亞血腥殺戮得以解放,以色列人將擴張、遷移視為英雄故事頌揚。但若拿來合理化,成為今天的以色列驅逐、惡待境內的巴勒斯坦人的理由,則讓人毛骨悚然。聖經在掃羅與大衛之前,一直有個質疑,耶和華上帝應該是惟一的王,惟有祂為王,我們才能保持自由,而不是活在由人以稱王──篡奪上帝救贖的社會中,真正的王,那典範則由耶穌親身做出示範:「因為人子來,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可10:45)沒有捨身的愛,不足為王、為真正領袖,這應該便是今日基督徒承擔責任最重要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