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中壢教會
電話:(03)422-4354 & (03)4222425 (03)427-1863
網址:www.chunglipc.org 地址:桃園市中壢區中平路124號
傳真:(03)425-3291
EMAIL: chungli.pc@msa.hinet.net
悲傷的人必受安慰
悲傷的人──必受安慰
摘錄編寫「幸福人生的八條道路」古倫神父著
「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太5:4)耶穌的第二個祝福,要祝福的,不只是為那些所愛之人過世而悲傷的人。然而,正確與適當地哀悼亡者,仍然是一件重要的事;瑪格麗特∙米契利希(Margarete Mitscherlich,1917~)這位丹麥心理分析師認為,若沒有哀悼的過程,我們會患上「悲傷」的病。會老是繞著同樣怨言與自責,並自戀地不斷為自己的傷痛感到悲哀。這種形式的悲傷,「不會導致一個更豐富的自我,而會走向一個更貧乏的自我,自我有價值的部份,等於與死去之人一同埋葬了。」因此,對亡者適度的哀悼,可以讓我們展開一個新的可能,沒有辦法輕易跳過。一個沒有悲傷能力的人,會導致他僵化麻木。
米契利希同時提到,人會為失去的童年與青少年、失去的理想與傳統、失去的戀情與關係而悲傷。有一些人,到了中、晚年,會突然對未曾活過的生活感到悲傷。因此,感到悲傷,或許是開啟我們內心新生活可能的條件,「它可使人開放與接觸新的經驗,並在人際關係中開啟新的未知層次。」米契利希認為,對男人而言,處理悲傷特別困難。現代社會提供許多逃避的方式,藉著這些,他們可以逃避,不必去面對生離死別的悲傷,因為通常悲傷不在掌控中,然而逃避或忽視悲傷,卻使人更加狹隘與貧乏,對自己與他人的內心缺乏感知。因此,耶穌祝福那些願意悲傷、願意告別幻想、與自己傷痛內心接觸的人,只有他們才能保持心理健康,只有他們,才能在哀慟的痛苦後,得著真正的幸福;因此,耶穌將悲傷描述成通往幸福的一條路。
放棄對自己與未來所抱持的幻想
對古倫神父而言,悲傷首先要做的是,放棄對自己與未來所抱持的幻想。許多人的不快樂,是因他們一直緊抓自己的幻想不放,他們曾幻想自己的偉大、聰明、美麗、成功、工作、伴侶與家庭,倘若這些幻想沒有實現,他們就像小孩一樣,因得不到想要的,就不斷抱怨。因此,要找到幸福生活,便是:我願意哀悼自己的幻想,悲傷正是人面對現實最好的方式,藉著悲傷,我們不迴避痛苦,惟有忍受痛苦與憂傷,才有能力找到幸福。古時的修士認為傷心與哀慟不同,傷心即「lype」(愛哭的),意指一種哭哭啼啼的態度,相反地,悲慟則是「penthos」(悲痛的),指的是我願為自己的落後、罪過、隔離、孤立感到悲傷,透過悲傷與自己的心接觸,並在心中與上帝接觸。
迴避悲傷的人會一直活在恐懼中,害怕會發生自己無法承受的事,害怕自己會失去某人、某事,然而面對悲傷則不然,耶穌告訴我們,這會走向安慰、堅毅與幸福的那條路上。尼薩的葛利果認為,耶穌透過悲傷,讓我們準備好我們的心靈,因為悲傷既是痛苦的提醒,但同時也是喚起我們對真正美善的渴望。哀慟的人有福了!這同時也包含人面對苦難的態度,苦難常被視為幸福的反面,我們的幸福往往被一場很大的苦難奪走,因此若我們逃離或迴避苦難,那麼不們也沒有能力真正感到幸福。杜思妥也夫斯基在「卡拉馬助夫兄弟們」裡的索西馬長老說:「在苦難中尋找幸福」這位件國的作者明白,對苦難要心存敬畏,如此苦難便是一種獎賞。這就誠如尼采所言:「苦難之處,便是祝聖之地。」
他們必得安慰
耶穌向悲傷者應許的幸福,就是安慰。聖經將接在這祝福語後的話,都用被動式表達,這意謂著,上帝就是親自安慰人的那一位。猶太教的神學裡用「神的被動態」,是虔敬地用另一種方式描述上帝的臨在。換言之,耶穌在這裡正向我們表達,一個真正哀慟的人,上帝將持續不斷的帶給他安慰,當我們悲傷,然而願意持續仰望祂時,我們就會得著安慰。安慰使人堅強,誰若哀慟自己生命的匱乏與失落,他就已經在生活中,找到新的立足點,而安慰,耶穌用的希臘字是「parakaleo」,意思是「召喚過來,得著支持」。因此,我們受安慰是因我們被召喚,站在其中悲傷、哀慟,但也在其中經驗到上帝的幫助。另一種說法是:我所不能活出的一面,會透過哀慟被喚醒,它從另一面向我走來。
英國作家葛林(Graham Greene)在他的作品「The end of the affair」(中譯:愛情的盡頭),描述一位成功的作家賓德里斯,他愛上公務員亨利之妻莎拉,沒想到,後來莎拉在病中找到一份與上帝之間的關係,選擇離開他,並且過世了;賓德里斯後來在她的日記讀到,她最後在上帝裡找到自己最深的根。一開始,這讓賓德里斯覺得嫉妒,但接著,這份嫉妒卻轉成悲傷,於是這位作家,用一段省思的話作為他書的結尾:「一開始,我寫,這是一個關於恨的故事;但現在,當我和亨利並肩走去喝啤酒時,我心裡只有一個禱告:『上帝,祢已經做得夠多了,你從我身上奪走的,已經夠多了,我太疲倦,也太老了,不能重新開始去愛了;因此,拜託!就讓我永遠孤單吧!』」悲傷轉變了賓德里斯,使他能接受自己的孤單與失去愛人的痛苦,使他不再以堂皇冠冕的話,而是以內心平安,活出自己的孤單,而這正是心得安慰的另一種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