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中壢教會
電話:(03)422-4354 & (03)4222425 (03)427-1863
網址:www.chunglipc.org 地址:桃園市中壢區中平路124號
傳真:(03)425-3291
EMAIL: chungli.pc@msa.hinet.net
20181021 陳畊志牧師 - 讓恩典滿溢
經文:列王記下4:1~7
題目:讓恩典滿溢
壹、前言:
一、上帝的愛與公義
上帝是愛,上帝有公義的審判。愛與公義,可說是一體兩面,因為,愛是建立 於公義之上,公義的基礎就是愛。然而,當我們觀看這個世界,特別是在經濟,與 資源分配的方面,我們會想要問:到底,上帝的愛與公義在哪?不管是在什麼時 代,什麼樣的社會結構,常常會出現「貧富差距」或「貧富不均」的問題。牧師曾 看過一張圖,它要表示的,是一個家庭一禮拜所需的食物量。那張圖分成兩邊,一 邊是西方國家的家庭一個禮拜的份量,一邊是非洲國家的家庭一個禮拜的份量。這 張圖在告訴人們,非洲的家庭,常常因為食物的短缺,以致營養不良,沒抵抗力, 然後生病、餓死。不過,西方國家的家庭,卻也因為吃太好,造成有三高與心臟 病,而生病死亡。不僅如此,西方國家其實有很多食物,最後都浪費,沒有做好分 配與利用。
二、貧富落差
我們若從聖經歷史來看,這種事情也常常發生於以色列的之中。特別是在列王 時代,先知與詩人,常常提醒以色列人:上帝要的不是祭物,上帝要的是行公義, 彼此存謙卑、憐憫的心,用公平互相款待。在先知以賽亞的時代,猶大國的經濟非 常繁榮,軍事力量非常強盛,可以說是一個高度發展的國家。但是,這只不過是外 表的虛榮;因為,在繁榮背後,許多社會的弱勢族群,沒有受到照顧與幫助。就是 那些孤兒、寡婦,與貧窮人。甚至,先知以賽亞也將造成貧窮的原因,都提出來警 告猶大國:有大地主去侵占別人的土地,政府官員只知道花天酒地,收賄賂,沒有 公平判斷;甚至,藐視上帝,認為上帝拿他們沒轍。換句話說,富有的,並沒有幫 助欠缺的;強壯的,沒有照顧軟弱的。有餘的,竟然是去欺負那缺欠的。
三、「貧窮的有錢人」與「下流老人」
來到現代,一樣是「貧富差距」很大的時代。一個銀行退休的基督徒自我介紹 說:他是一個「貧窮的有錢人」。怎麼說呢?是心靈的貧窮嗎?不是。原來,他有 一間四千多萬的房子,是打拼一輩子得來的。不過,當他貸款繳完之後,發現,手 上也已經沒錢了。想要將房子賣掉,又怕新的住家住不習慣,也害怕無法很快認識 新的鄰居。他說:人老了之後,最怕的,就是沒有老朋友、老同學可以陪伴。就這 樣,因為不敢換地方住,只好繼續作一個「貧窮的有錢人」。
2015年,一位日本的社會學家――藤田孝典,出版一本書,叫作《下流老人》 。描寫他所觀察到日本老人的世界。《下流老人》說的「下流」是指社會結構的下 階層。這《下流老人》的意思,是指說「無法正常生活,以致於淪落到貧困生活的 高齡者。」我們想想看,台灣目前已經進入高齡化的社會結構,在這當中,或許, 有很多這樣的《下流老人》就在我們週圍,需要我們的關心與幫助。
貳、本論
一、窮寡婦求幫助
今天我們所領受的經文,記載先知以利沙,幫助一位家裡只剩下一罐油的寡 婦。這個寡婦的丈夫,曾作過先知的門徒,是一位敬畏上帝的人。他過世之後,家 裡的經濟問題,成為這位寡婦很大的負擔。在猶太人的社會中,婦女不能承接丈夫 的財產,財產是歸給她丈夫的兄弟。所以,律法才會規定――要將過世兄弟的妻 子,娶過來照顧,讓婦女生活有保障。但是,婦女丈夫的兄弟,若不如此行,就會 造成這樣的結果――貧窮的寡婦。財產被收走,也很難出外找工作,甚至最後,逼 不得已會淪為妓女。經文記載這位寡婦,因為向人借錢,無法還債,以致債主要來 將她兩個兒子抓去做奴僕,好還債務。因為這樣,這位寡婦就去找先知以利沙,懇 求他,盼望以利沙可以協助她來解決目前的困難。
二、兩句話關心的話
這位寡婦的出現,或許讓我們覺得有些似曾相識。走在路上,有想要向你借 錢,好坐車回家的人,也有來到教會,說沒錢好吃飯的人,甚至,想要借宿教會 一晚的人。當這些在我們週遭「有欠缺」的人出現時,我們會怎麼處理?我們會 借他們錢嗎?會想要給他們?這對於身為基督徒的我們而言,心裡時常有很大的掙 扎。但是,我們看見,當先知以利沙遇到這樣的事情時,他並沒有向這位寡婦多問 什麼,只是問她說:「我能為你做甚麼呢?告訴我,你家裏有甚麼東西?」這兩句 話聽起來好像沒什麼,但卻是讓這位寡婦重新燃起希望的兩句話。也因為有這兩句 話,才有接續的神蹟奇事發生。若沒有這兩句話,我們就看不到上帝要的公義與 愛,可以怎樣來成就。
有一位天主教的神父,也是一位神學家――盧雲。他所寫的書,影響很多人靈 性的生命與生活。在他生命之中,也有兩句話深深的影響他:「你家住在哪?」「 你晚上會在家嗎?」。「家」對盧雲這位神父而言,是他所渴慕,一直在追尋的目 標。因為這兩句話,讓他更加認真的面對自己,最後,放棄他在哈佛大學教書的教 授身分,去到多倫多一間專門照顧智能障礙者的機構,在那邊服事,與這些弱勢者 一同生活。而最有趣的是,說這兩句話,讓盧雲受感動的人,不是什麼偉大的神學 家,或是神職人員。說出這兩話的人,就是一位智能有障礙的人,名叫做「約翰」 。這位約翰,不只問盧雲,他也問每一位第一次見面的陌生人。
三、對求救的人的回應
回到我們今天的經文,先知以利沙所問的第一句話:「我能為你做甚麼呢?」 這是看到,或是聽到別人需要幫助時,所做出的回應。上帝呼召摩西時,豈不是向 摩西說:祂看見祂的百姓的困苦,也聽見了他們哀求的聲音?當耶穌走出耶利哥城 時,有兩個瞎眼的人向耶穌求救,耶穌豈不是也向他們回應說:「要我為你們做什 麼?」就是這樣,看到別人的需要、聽到別人呼求時,自然會做出的回應。不是裝 聾作啞、視而不見的表現。我們想想,如果,年輕的財主願意變賣他所有的財產, 幫助貧窮人,然後跟隨主耶穌的話。如果,聖殿的買賣可以用誠實與公平的方式來 服務眾人的話。如果,宗教領袖願意打開聖殿的金庫,將兩個銅錢拿出來還給寡婦 的話。如果,這些事情都可以這樣發生的話,結局,或許會有不一樣的發展!
四、親身經歷了後的改變
牧師到桃園教會之後,接觸到一些社會弱勢的族群,有更生人,有做八大行業 的。通常,他們都會想跟你要錢。當然,我也是按著我能力所及的程度來幫助他 們。有時候,會帶他們去吃一頓飯。甚至,我也曾為了幫助一位更生人去醫院給醫 生檢查,用福音車載他去戶政事務所,辦理身分證,及健保卡,甚至,又去到警察 局辦理失蹤人口的撤銷。最後,還要在花費精神為他做心理輔導,鼓勵他一定要 讓醫生檢查身體。這樣下來,從早上八點,一直到晚上七點,我都陪伴在這位更生 人的身旁。我愈幫助,就愈深入了解,這些弱勢族群的問題,以及他們貧窮,困苦 的原因。牧師會願意這樣陪伴,也是因為在做神學生時,遇到了耶穌。那一次,是 在禮拜一時,下課要去外面買早餐。在前一天的禮拜日,我在主日學講好的撒瑪利 亞人的故事給孩子聽,我教導他們要關心,幫助有需要的人。但是,禮拜一的下課 時間,我行在路上,看見了一位遊民躺在路邊,我心裡想:我在趕時間,等一下就 要上課了!應該有別人會來關心他。當我經過這位遊民的身旁沒幾步,我聽到一個 聲音,對我說:「我在這。」聽到之後,我的心有如被針刺,然後,眼淚一直流, 無辦法停止。那個向我講話的聲音,不是用耳朵聽的,而是由我的心發出的。我的 心真的很痛,眼淚也一直流,我沒有回去上課,而是回去宿舍,跪在地上向上帝懺 悔,因為我知道,那為向我說話的是誰!因為如此,我不要再錯失任何一次服事主 的機會。
五、有限的資源,無限的恩典
先知以利亞,他除了向寡婦問說::「我能為你做甚麼呢?」以外,他也問寡 婦說:「告訴我,你家裏有甚麼東西?」先知以利沙給我們的模範,一方面,要去 了解別人的狀況,另外一方面,是讓當事人可以有自我省察的機會。然後,一同理 解應該如何做,才是真正符合當事人的需要。先知以利沙幫助寡婦的方式,不是從 無變有,乃是從有限之中,來產生神蹟,讓有限的資源,變成無限的恩典。以利沙 用寡婦家裡所剩的一瓶油,來添滿向鄰居所借來的瓶子,使他們可以變賣,得以為 生。
叁、結論
我們的教會,有一群曾為了教會來奉獻他們的青春,在台灣各地方傳福音的牧 師,與傳道師。他們退休後的生活,需要我們大家的關心。雖然,在他們服事教會 的時候,教會曾為他們積立退休金,也藉著總會的傳福會制度來安養。但是,這些 安養所繳的負擔金,實際上,並不夠傳福會好照顧這些退休的牧者。所以,傳福會 需要很努力的向其他的地方來籌措財源,好讓這群退休的牧者,可以在每個月,都 得到安養金這樣的恩典。
今天,是總會所訂的「退休傳教師奉獻主日」。我們絕不希望我們的牧者,在 年老時,變成「下流老人」,也不希望他們變成「貧窮的有錢人」。我們希望他們 可以得到最基本的生活照顧。所以,邀請我們一同來關心這群―過去在台灣各地 方,為了見證基督的福音工作者,一同來問他們說:「我能為你做甚麼呢?」,也 問自己:「我有甚麼?」盼望,我們可以用奉獻與代禱,來成為我們的行動;在我 們能力的範圍裡,互上帝的恩典,藉著我們的愛與關心,來充滿在這些牧者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