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中壢教會
電話:(03)422-4354 & (03)4222425 (03)427-1863
網址:www.chunglipc.org 地址:桃園市中壢區中平路124號
傳真:(03)425-3291
EMAIL: chungli.pc@msa.hinet.net
20180923 陳克安牧師 - 不一樣的結果
經文:路加福音22:24-30
題目:不一樣的結果
每一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夢想,但是如果不去實踐的話,夢想只是個夢而 已,如果我們努力去實踐,夢想有可能成真;不過,夢想的實踐,要有一個 前提,那就是這個夢想是可實現的,否則只是一個幻夢。
在這一段經文中我們立刻看見一個很大的衝突點,就是門徒對跟隨主耶 穌這一回事帶著他們自己的夢想,和主耶穌對自己的期待有根本上的區別。 門徒跟隨主耶穌在許多方面是很一致的,但是卻在信仰的終點與目的是不一 致,這是一件很麻煩的事。
我們要很小心要謹慎,在跟隨主成為祂的門徒,一定要弄清楚主呼召我 們成為祂的門徒的目的地是那裡?我們務必要先了解主的想法,否則我們會 失望。讓我們從二個人性的角度來思考,看看我們會不會發生與那時門徒同 樣的問題?
一、檢視你的思維模式
一個人的思考方式,對其人生到底有多大的影響?人生和事業的成功是 由「思維方式」、「努力」和「能力」三個要素的成積決定。有一人認為自 己能力平平,但願意付出努力、有熱情的人,與另一人自以為能力強、卻不 肯努力的人相比,反而是前者能夠獲得更好的成果。
再加上的「思維方式」。所謂「思維方式」就是人生態度。若是帶著負 面的「思維方式」,就會帶來負面的人生結果。所以,在「人生工作的方程 式」中,能力和努力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具備作為人應該有的正確的 思維方式。以下三種的思維模式,會影響我們的結果。
A.作為人,何謂正確
哲學的根本在於「作為人,何謂正確」這一句話。例如人「要正直」「 不可撒謊」「要信守承諾」「要關愛他人」等等,這些觀念是孩童時代,父 母和老師教給我們的最樸實的道德觀。大家會覺得:「這不是理所當然的事 情嗎?」但在生活的實際面上,恐怕沒有人百分之百地實踐了這些道德觀 吧。所以,常常用「作為人,何謂正確」來自我反省,拿出勇氣,把正確的 事情貫徹到底。這一點非常重要。
導致人類成功的是一顆好心 ,這顆好心用「愛」「真誠」及「和 諧」這些詞彙來表達。我們人類在靈魂深處本來就擁有這樣的好心。 所謂愛之心,就是把別人的歡樂視為自己的歡樂;所謂真誠之心,就是 總想著為社會、為別人做些什麼;所謂和諧之心,就是不僅希望自己,同時 也希望身邊所有的人都能得到幸福。從愛、真誠及和諧之心中產生的思想, 就是引導人們走向成功的基礎。
B.把利他之心作為判斷基準
在我們每個人的心裡,一方面有「只要對自己有利就行」的利己心,另 一方面也有「即便犧牲自己,也要幫助他人」的利他心。在做某項決定的時 候,若是夾雜些許私心,都會影響判斷的正確性,導致錯誤和失策。 如果大家都把對對方的關心和同情拋在腦後,而把「私」字放在首位, 那麼就得不到周圍人的幫助,工作也不可能順利推進。這種道德觀也會使得 整個文化敗壞,這裡的百姓得不到人的尊敬。就像舊約的所多瑪城一樣。我 們要保持謙虛、坦誠之心,自我反省,努力塑造一個利他者。有這種胸懷的 人,就能坦誠接受別人的忠告,就如在乾燥的沙地吸收水分一樣,吸收更多 有益的東西,促進自己的成長和進步。
C.要把事物簡單化
我們往往有一種傾向,就是把事物考慮得過於複雜。但是,為了把握事 物的本質,有必要把複雜現象簡單化。把事情看得越簡單,就越接近事物的 本來面目,也就是說,越接近真理。心愈單純愈可看見真實,清澈純粹的心 靈可以看見真相。在充滿利己的心中,只會看到複雜的事物和現象。比如一 事當前,先問自己可獲得多少好處,這種自私的欲望,會使最單純的問題變 得複雜起來。
二、貪念蒙蔽心靈之眼 「貪念」會蒙蔽我們的眼睛使我們只看見自己,連悄然而至的危險也無 法察覺而身受其害。有一天,一個貧窮的猶太人去找拉比並問道:「拉比, 我有一個認識近四十年的莫逆之交,但是這人繼承了一筆為數可觀的遺產 後,就像變了一個人似的。他在路上看到我時就像對待陌生人一樣,連一聲 招呼都不打。拉比!請問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拉比一邊扶髯,一邊慢慢地說:「你來這邊,看看窗外,你看到了甚 麼?」猶太人回答說:「我看到一棵棵的樹,孩子們在那之間嬉戲著,還有 一些男人聚集著像是在做些甚麼的樣子。」「是嗎!那現在你到這面鏡子前 站著,看看鏡子裡有甚麼?」「只看到我自己!」「那就是了!人在沒錢的 時候就像窗外一樣,甚麼都看得到,可是一但有了錢,就會像是在照鏡子一 樣只看得見自己,其他甚麼也看不見。」
貪念是過度重視自己的利益時所產生的,要是能像關注自己「利益」一 般,轉移到關注在自己的「存在目的」時,就能從貪念的框架中脫出。「見 利思義」才能成功。日本的松下幸之助說:「細微的事物會隨著『利益』這 個基準分為對與錯,也就是說會以利害得失來決定。但重要的事情卻不能單 純以利害得失來決定,重大的是必須脫離利害關係,依循著『何者正確』這 個基準來做決定。」
三、門徒認知的差距
我們從門徒的思維模式和人性貪念的弱點的角度,來看門徒與主耶穌之 間的對話,就可以明白認知的差距為何會如此之大。我們知道,門徒與主耶 穌朝夕相處三年多,照理說對主的認知應該沒有問題,但是沒有想到,在關 鍵性的認知上,門徒與主的看法完全不一致。
門徒在與主耶穌相遇之前,基本上都希望有機會脫離羅馬帝國的統治。 在與主相遇之後,他們與眾多的猶太人都深受法利賽人對彌賽亞錯誤觀點的 影響,總認為基督必定要登上大衛的寶座作王,以神的力量推翻羅馬帝國的 統治,並復興以色列國。因此他們對主耶穌所說的話,始終無法理解。在前 往迦百農的路上,門徒一反常態,故意走得很慢,落在主耶穌的後面。原來 他們正在悄悄地爭論,不願讓主耶穌聽見。
A.爭論在天國裏誰是最大的 其實主耶穌完全知道他們所爭論的。但現在他們正爭論得情緒激昂,不 是合適教訓他們的時候。及至『他們來到迦百農,耶穌在屋裏問門徒說,你 們在路上議論的是甚麼?門徒不作聲,因為他們在路上彼此爭論誰為大。』 (可9:33-34)由於門徒這時已冷靜下來,又由於主耶穌憂愁關心地詢問,他 們都感到羞恥和自責,而默不作聲。
但過了一段時間,竟有一個門徒大膽地問主耶穌說:『天國裏誰是最大 的?』(太18:1)。於是『耶穌坐下,叫十二個門徒來說,若有人願意作首先 的,他必作眾人末後的,作眾人的用人。』(可9:35)。 主耶穌指出:真正 的偉大,不在於權力的大小,職位的高低,而在於有多少謙卑、仁愛、服務 人的精神。將來在基督的國裏被委以最高地位的,也必然是最謙卑,最有愛 心,最有服務精神的人。
接著『耶穌便叫一個小孩子來,使他站在他們當中,說,我實在告訴你 們,你們若不回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式,斷不得進天國。所以凡自己謙卑像 這小孩子的,他在天國裏就是最大的。』(太18:2-4)。 甚麼是我們必須學習 的小孩子的樣式呢?
1.小孩子對父母都懷有最深切的愛和完全的信賴,這正是天父上帝所切 望,我們和祂之間所形成的親密關係。天父上帝對我們的愛,遠勝於父母對 子女的愛;祂對我們的愛是無限的。因此祂也切望我們作祂兒女的,對祂懷 有最深切的愛和完全的信賴。
2.小孩子是最天真無邪的,沒有勾心鬥角,爭權奪位的意念。上帝也切望 我們作祂兒女的,在罪惡的事上作小孩子,天真無邪,討天父喜悅。
3.小孩子也是最謙卑的,凡事都要求教父母。上帝也切望我們凡事求問 祂,依靠祂,凡事尋求、遵行上帝旨意,過榮耀上帝、造福人群的生活。 因此,凡是像小孩子這樣謙卑求教,天真無邪,完全信賴、深愛天父 的,才是天父最喜愛的品德。主耶穌說:『所以凡自己謙卑像這小孩子的, 他在天國裏就是最大的。』也使我們連想起主的另一教訓:『凡自高的必降 為卑,自卑的必升為高。』(太23:12)。
B.誰能坐在主寶座的左右? 就在這時,『西庇太兒子的母親同她兩個兒子上前來,拜耶穌,求祂一 件事。耶穌說,你要甚麼呢?她說,願你叫我這兩個兒子在你國裏,一個坐 在你右邊,一個坐在你左邊。』(太20:20-21)。
西庇太的兒子約翰是在約但河外,最初跟從主的兩個門徒之一。後來回 到加利利後,約翰和他哥哥雅各,又在加利利海邊成為第一批蒙主呼召,撇 下一切所有跟從主的門徒。他們倆兄弟也是主最愛的其中兩個。在跟從主的 將近三年半中,他們被主的愛更深的感動和吸引,也更深愛主。他們和主的 關係也比眾門徒更親密。他們虛心地領受主的教誨,學習主的榜樣。約翰的 年齡最輕,無論是聽道,或聚餐,他總是喜歡坐在主的身邊,雅各也希望和 主有同樣親密的關係。
但在他們愛主的心中,也受到了屬世的思想觀念。他們希望在基督的國 度中,能坐在主的左右,能有更大的權力為主服務。但他們又不好意思向主 提出來,於是通過他們母親的口向主提出請求。他們的母親也是熱心跟從主 的,並曾慷慨奉獻財物,供應基督和門徒的需要。出於對兒子的愛心和抱 負,總希望他們能在基督國度中佔有高位,甚至坐在主的左右,以為主作更 大的服務。
但是主耶穌很溫柔地包容了他們,並沒有因他們追求比其他門徒更優越 的地位,而譴責他們的自私。祂洞察他們的心意,知道他們深深地依戀著 祂。他們的愛雖被屬世的意念所玷污,而在本質上卻超過人類普通的感情。 這愛乃是從基督自己救贖之愛的泉源中湧流出來的。祂不忍譴責他們,卻要 使他們的愛更加深厚,更加純潔起來。
於是主耶穌回答他們說:『你們不知道所求的是甚麼。我所喝的杯,你 們能喝麼?我所受的洗,你們能受麼?』(可10:38)。這話有兩層含義: 一是你們還不清楚知道天國中的高位意味著甚麼,它和屬世的權位有何等大 的區別。二是你們還不知道,我即將遭遇的是甚麼。我現在所要面對的不是 國度的榮耀,而是十字架的慘刑。在我左右的將是兩個被釘十字架的強盜。 因此你們現在所要考慮的問題倒是:『我所喝的杯,你們能喝麼?我所受的 洗,你們能受麼?』
雅各和約翰聽了這話,就聯想起主先前所說自己將要遭受苦難的那些神 祕莫測的話。以為主是要求他們必須和主一同經受考驗。能和愛他們的主一 同經受考驗,以証明他們的忠心,這正是他們無上的光榮。因此他們毫不猶 豫地回答說:『我們能。』
主耶穌說:『我所喝的杯,你們也要喝。我所受的洗,你們也要受。』 (可10:39)。的確,雅各和約翰以後也將要和他們的主同受苦難的。雅各是 使徒中第一個為主殉道,被刀所殺的。約翰是使徒中忍受辛苦、凌辱和逼迫 時間最久的一位。
主接著說:『只是坐在我的左右,不是我可以賜的。乃是我父為誰預備 的,就賜給誰。』(太20:23)。懷愛倫對本節經文解釋得極好。她說:「在 上帝的國中,地位不是由偏愛得來的;不是賺得來的,也不是任意給誰就給 誰的;乃是人品格的獎賞。冠冕和寶座乃是人達到某種程度的標識,乃是藉 著我們主耶穌基督攻克己身的記號。」
過了許久以後,當約翰受苦難的時候,主就向他指明在祂國裏與祂挨近 的條件。基督說:「得勝的,我要賜他在我寶座上與我同坐,就如我得了 勝,在我父的寶座上與祂同坐一般。」將來地位最接近基督的人,必是在世 上受祂犧牲之愛感化最深的人。
這愛能激勵門徒,正如激勵我們的主一樣;使他們為拯救世人而捨棄一 切,為拯救世人而生活、工作、犧牲,以至於死。這種精神,在保羅的一生 中也顯明出來了。他說:「因我活著就是基督」──因為他的生活已經在世 人面前表現了基督,「我死了就有益處」──基督的益處,因他的死必顯明 基督恩典的能力,並吸引眾人到祂面前。他說:「無論是生是死,總叫基督 在我身上照常顯大。」(腓1:21,20)。』
C.誰能成為天國中最大的?
當十個門徒聽見雅各、約翰通過他們母親向耶穌提出的上述要求時,都 甚為不滿,甚至『惱怒他們弟兄二人。』於是『耶穌叫了他們來,說,你們 知道外邦人有君王為主治理他們,有大臣操權管束他們。只是在你們中間不 可這樣。你們中間誰願為大,就必作你們的用人;誰願為首,就必作你們的 僕人。正如人子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 人的贖價。』(太20:24-28)。
主耶穌在此向門徒進一步指出了:屬世國度的君王、大臣的權位等級的 觀念,和天國的情形是完全不同的。因此門徒絕不可容讓世俗的驕傲、虛 榮、名利、權位觀念,絲毫影響、浸蝕他們的心靈意念。所謂天國中的高 位,實際上意味著更大的愛心、謙卑、犧牲、服務人的精神。因此主耶穌教 導門徒說:『你們中間誰願為大,就必作你們的用人;誰願為首,就必作你 的僕人。』接著主耶穌以身作則地教導他們說:『正如人子來,不是要受人 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
這樣,主耶穌通過自己的言教、身教,向門徒闡明了一個重大的真理: 天國裏誰是最大的呢?凡是最像主耶穌那樣充滿了愛上帝、愛人的心,充滿 了謙卑、溫柔、忍耐,充滿了克己服務和捨己救人精神的人,就是天國中最 大的。
我們在摩西身上看見他留下了極完美的榜樣。當以色列人明知故犯地犯 了拜金牛犢的大罪後,上帝對摩西說:『我看這百姓真是硬著頸項的百姓。 你且由著我,我要向他們發烈怒,將他們滅絕,使你的後裔成為大國。』摩 西立即為以色列人在上帝面前苦苦哀求,求上帝不要發怒毀滅自己的百姓。 摩西下山後,看到百姓拜金牛犢的嚴重情況,並作了嚴肅處理。第二天,『 摩西回到耶和華那裏說,唉,這百姓犯了大罪,為自己作了金像。倘或你 肯赦免他們的罪,......不然,求你從你所寫的冊上塗抹我的名。』(出32:9- 10,30-32)。
摩西在此為求上帝饒恕百姓的罪,竟寧願自己從生命冊上被除名,而永 遠滅亡。這個行動可以說是一種做人的僕人的角色,難怪他得到上帝榮耀的 獎賞。在新約聖經記載有一次耶穌在山上禱告時,他整個人榮光變貌,忽然 間有二位潔白光明的人出現,並與主在對話,他們談論有關主即將遇難的事 情。其中一人是以利亞先知,另一位是摩西。
四、脫離既定的思維框架
因此,我發現每一位跟隨基督的門徒,我們一方面要跟緊耶穌的腳步, 一方面,我們要不斷地檢驗我們的心思意念,要脫離貪念的牢籠、充實純粹 的目的。否則我們的目的地,與主的目的地是不一樣。
首先,要對既成事實擁有安全感。執著自身利益的人,心中總是被不安 和恐懼盤踞著,在眺望不確定的未來時,也總是先蒙上一層顧慮。所以我們 首先要探視自己的內在,察覺出扭曲現實利益的內在因素為何,並取得有 形、無形的資源與恢復平安且感恩的心。
第二,客觀的觀察。客觀的評價自我,冷靜的判斷自己是否為組織的必 要存在,自己能付出多少,並且成為能付出的人。重新認識自己的存在目的 和純粹動機,並且重視能提升自己和組織的力量。
第三,從長遠的角度來觀察。短暫的成功固然需要,但是過度注重短暫 的成功有可能會導致飲鴆止渴。因此必須以長遠的目光為未來做準備,多關 注眼睛所見不到的變化性、過程和人際關係。而且愈是要決定重大事情時, 就愈要集中焦點在「甚麼才正確?」而不是「甚麼是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