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中壢教會

主任牧師 : 陳克安 |青年牧師: 洪以琳
電話:(03)422-4354 & (03)4222425 (03)427-1863 
網址:www.chunglipc.org 地址:桃園市中壢區中平路124號
傳真:(03)425-3291 
EMAIL: chungli.pc@msa.hinet.net

20230514 陳克安牧師 - 建造使徒性生命的教會

經文:申命記26:16-19
題目:建造使徒性生命的教會

前言:我在讀申命記的時候,問了神一個問題,神啊!終於祢要帶領以色列百姓進入迦南地,但是他們在踏入這片土地以前,祢花了那麼多的時間,在百姓的面前再一次講述拯救的歷史、律法、生活細節規矩的用意是甚麼?原來,這讓我們看見神呼召原始的以色列百姓 成為神聖的百姓 的過程。原始的以色列百姓是甚麼意思?是指他們的生命還有沒上帝的生命特質DNA,他們用人天然的性情來跟隨上帝,非常容易變質,容易隨著世界的潮流而妥協對上帝的純真信仰。上帝的百姓是一個群體性的稱謂,用我們現今的話語就是指教會,而教會文化從歷史以來有它的演變過程。

一、教會文化演變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曠野到應許之地。在整卷申命記裡,神將以色列百姓從曠野帶進入到應許之地之前,非常嚴謹地重新講述律法。在這個階段,神的拯救有一個的目標―神與百姓立約,是要他們在世上成為被分別為聖的子民,成為祝福萬國萬民的神的子民。摩西與約書亞有一個重要的使命,要帶領廣大的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地之前,他們全體的生命DNA要徹底改變成神所期待的特質,他 們是一群與耶和華上帝立約,以耶和華上帝為信仰與生活為中心的群體,他們建造以會幕為敬拜與獻祭的中心,他們要做神聖的子民,他們要以神的律法作為生活依據的百姓。

但是當百姓在迦南地安家立業,不久之後他們要求上帝給他們設立君王制度,像其他的王國一樣,到了所羅門王的時代建造了新的聖殿取代了曠野時代的會幕。不過僅僅經過數百年後,以色列人對耶和華神的敬拜完全的變質了, 他們與其他宗教混合在一起,偏離神的律法,導致神的榮耀離開神聖的聖殿,最後演變成王國的分裂與滅亡,百姓被擄。關鍵在於它們徒有律法的外表,沒有心靈的更新,這種信仰無法維持長久。

第二階段:從律法到恩典。在新約時代,主耶穌來到世上,展現上帝國的樣貌,教導以色列人從律法生活進入到恩典生活,讓他們清楚明白,即使他們在血統上是亞伯拉罕的後裔,但是卻不能依靠律法得救,而是要藉著耶穌基督的恩典得救,並且要領受聖靈過得勝的生活。於是,我們在使徒行傳第一次看見教會的原貌。很可惜在後來幾百年的演變,教會漸漸以制度與教皇為信仰中心時,真實的上帝與上帝的話語被掩蓋了,於是十六世紀出現了宗教改革的運動,馬丁 路德推動宗教改革時的三大信念,就是「因信稱義」、「聖經是教會最高權威」、「萬民皆祭司」。直到今天成為教會重要的信仰價值。

第三階段:從牧師型的教會文化進入到使徒型的教會文化。自從宗教改革之後,由於對聖經真理的觀點與傳統教會價值差異等因素,導致許多新型宗教逐次的產生。雖然大家都以耶穌基督為信仰的核心來建立自己的教會團體,可是也形成了各自獨立的宗派主義,這個宗派主義基本上是以牧師為主體的架構,這種改革式新教有一個特色―就是尊重民主,放棄絕對的領導,但也因為忽略使徒性的順服特質,於是教會體質演變成信徒過著不具有挑戰性的信仰生活,漸漸習慣過著不傳福音的基督徒生活。

但是近幾十年來,愈來愈多的牧者反省,尋求甚麼是合神心意的教會,大家一致性相信使徒時代的教會是神喜悅的教會模式,那是甚麼樣的教會模式呢?是使徒型特質的教會。我回憶十多年前參加新加坡三一教會翁瑞玉牧師團隊來到台灣介紹【轉化教會七步驟】的培訓課程,連續幾個星期六與星期日下午,過程中我內心感動淚流好幾次,我看見教會應該有特質與屬性,我看見身為一位牧師原來可以找到這一種牧養教會模式,我第一次聽見使徒型教會的生活模式。《使徒中心—扭轉教會,轉化世界》一書的作者艾林 卡農(Alain Caron)牧師提到:他在加拿大的道路教會信了主,12年後成為主任牧師,然而在傳統模式牧會了12年之後,他感到枯乾,覺得教會需要突破,並且明白要承接聖靈的新酒,教會必須要有新的皮袋——新的架構模式。

他開始研讀使徒行傳,與一些屬靈領袖一起探討,發現初代教會的架構模式是「使徒性中心」。於是透過教導使徒行傳與同工分享使徒性中心的異象,也將教會成功的轉型成為使徒性中心,結果帶來人數倍數成長,在聚會中常常經歷神的同在,聖靈的運行,有慕道友第一次來就說「神真是在這裡」。會友不只是消費型的作禮拜,更多地是領受異象被裝備、訓練、差派出去宣教,或進到職場與城市中發揮影響力。

二、「使徒」、「使徒性」、「使徒性中心」

1.使徒

使徒的意義:使徒的希臘原文apostolos,是指受差派的人、使者。耶穌算是第一位使徒,「同蒙天召的聖潔弟兄啊,你們應當思想我們所認為使者、為大祭司的耶穌。」(來3:1)使者的希臘原文就是「apostolos 使徒」這個字。耶穌說:「我的食物就是遵行差我來者的旨意,做成他的工。」(約4:34)。耶穌受天父的差派授權,執行差派者——天父的旨意,要把天國的福音、文化帶入這個原本屬於神,卻因為人的罪而被魔鬼壓制的世界。

神今日仍然興起使徒建立教會:耶穌是第一位,卻不是最後一位使徒,耶穌也同樣運用了差派授權(使徒的原意)的原則,耶穌說:「父怎樣差遣了我,我也照樣差遣你們。」(約20:21)。耶穌揀選了12位門徒,稱他們為使徒,給他們權柄與能力,差派他們出去執行天父的旨意,去使萬民作主的門徒。而後神興起更多的使徒如保羅和巴拿巴(徒14:14)、亞多尼古和猶尼亞(羅16:7)和以巴弗提(腓二25:「你們所差遣的」原文是「你們的使徒」),神今日仍然要興起使徒來建立教會。

知名的福音派聖經學者約翰 斯托得認為使徒有三種意義:

(1)每個基督徒:因為都是「受差」成為耶穌的見證人。(2)教會的使徒:受教會差派去開拓教會或宣教的同工如以巴弗提(腓2:25)。(3)基督的使徒:啟示的出口(聖經的作者)。

斯托得對先知的看法是:「先知乃是神的出口和代言人,是傳遞直接啟示的器皿,按照這個意思,我們必須重申今日沒有先知。沒有人能夠聲稱所得到靈感能夠與聖經正典的先知們相等。」然而,他也說:「今天還有類似的恩賜嗎?答案是『有的』……有人說現代先知的恩賜就是獨到的解經恩賜,深透神的話語,藉聖靈的工作,他們能夠聽見和領受神的話語。」

最平衡、簡單又合乎聖經的講法應該是:不再有「寫聖經」的使徒和先知出現,但神仍然興起與主有親密的關係、有屬天的洞見、屬靈的權柄、超自然恩賜的使徒和先知來成全聖徒、建立教會。神今日仍然要興起使徒與先知等五重職事,來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教會—基督的身體。《使徒性教會正興起》一書按聖經中使徒的特質歸納10點:

  1. 使徒與耶穌具有明顯易辨認的關係。
  2. 他們在超自然領域中運作。
  3. 使徒能解釋神目前的作為。
  4. 使徒在金錢上值得信任。
  5. 使徒有權柄管教宣布審判。
  6. 使徒為教會犧牲性命。
  7. 使徒在教會裡是屬靈「為父為母」。
  8. 使徒擁有以色列和一個新人的啟示。
  9. 使徒在代禱中守望教會。
  10. 使徒蒙受恩膏使教會有次序。

2.「使徒性」一詞的調合

中文的「使徒性」可以理解為上帝在呼召的門徒是具有使徒性的門徒,強調它的功能性,而不是職分或是名稱。艾林卡農說:「我從沒強調使徒本身的職事,因為我認為沒有這個必要。我反而會集中在教會的使徒性本質,帶領我們重新審視整體的架構和託付。當我知道我們已朝著使徒性中心的方向前進時,顯而易見的是,一旦所有人都擁抱這個觀念和模式,要承認使徒職事就不是那麼遙遠的事情了。」

3.使徒性教會與使徒性中心

一些牧者在研讀使徒行傳時,發現聖經中初代教會之所以能快速地宣教擴展的原因之一,是因著一種策略性的教會架構模式—使徒性中心,這模式也很值得現今教會來學習。使徒性教會」與「使徒性中心」都是強調以使徒性團隊、五重職事來成全聖徒建立教會。不過使徒性中心用「中心」這兩個字時,所強調的像是一個資源中心與周邊教會的連結網絡,來彼此供應支援眾教會的需要,使眾教會都能進入使徒性的恩膏。

三、聖經的使徒性中心與今日的網路世界

如果我們研讀申命記,明白神的心意是要在以色列群體型塑一個屬神心意的價值與信仰中心,進入到應許之地並得為業。那麼,我們也可以如此明白,今日神呼召我們要用合神心意的異象與眼光,在這世上建造使徒性的教會。

1.人口匯集中心的策略性

當我們在研讀使徒行傳時,會發現聖靈藉著使徒在人口匯集的宗教中心或交通便利的中心城市建立一個使徒性中心,它像是宣教的中心與基地,然後因著這個使徒性中心與周邊城鎮的小型家教會的連結與頻繁交流,供應他們的需要,這是一種由點到線到面的網絡影響力,把天國福音的影響力遍及到這個地區的各地方,來建立開展神的國度。

2.第一個使徒性中心—耶路撒冷

她是匯集猶太人的宗教中心,許多節慶猶太人會從世界各地回到耶路撒冷,而在五旬節的聚集慶典中,聖靈降臨在耶穌所揀選的使徒們身上,他們大有能力的用各地的方言鄉談佈道,世界各地而來的猶太信徒,聽見使徒們用他們的鄉談傳講福音(徒2:5-11),許多異鄉的猶太人信了主,而後也受差回到自己的家鄉,把福音帶回他們所在的城市。

3.第二個使徒性中心—安提阿

安提阿是當時世界的第三大城市,僅次於羅馬與亞歷山大,是重要的大都會和多元文化族群的城市,她是四通八達的交通要道,商業藝術哲學貿易中心。教會在此建立,成了一個使徒性中心——宣教差派中心,交通的便利使她容易與周邊的小型家庭教會、職場教會、地區型或鄉鎮型的教會連結。聖靈也在此城市差派保羅與巴拿巴出去宣教。

4.保羅善用使徒性中心策略

保羅在安提阿看見聖靈使用中心型城市教會形成使徒性中心供應連結周邊教會,以致保羅受差之後,也善用這樣的策略。他曾在以弗所住了2至3年之久(徒20:31),因為以弗所是亞細亞的省會,是商業交通文化的中心型城市,保羅要建造它成為使徒性中心;哥林多是亞該亞的省會中心型城市,保羅住了18個月,也是為了建造一個使徒性中心型的教會;還有腓立比是馬其頓的省會,藉著這些交通便利的中心城市建立使徒性中心,差派五重職事的同工到各地的小型教會,以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以致能夠影響城市,以致保羅被稱為是「攪亂天下的」(徒17:6),因為使徒性中心的策略真是大大震撼了當時的世界。

5.現今的網路契機

現今人口匯集的都會中心型城市的教會,也擔任著類似使徒性中心的角色或者擁有這樣的潛力。而另一個人口常常匯集的地方是網路世界,由於網路的便利與普偏性,加上疫情的推波助瀾,使徒性中心的連結不再侷限於地理位置的便利性,許多教會發展網路媒體的宣教事工,與世界各地的教會連結共享他們的資源。

四、使徒性中心的特質

1.天門敞開中心

使徒性中心的概念是「以神為中心」,因為使徒的任務是執行差他來者的旨意——天父的旨意。所以有別於凡事都以投票決定事務的會眾制,

使徒性中心更多是藉著敬拜禱告,渴慕神的同在,更多的是尋求神的心意。艾林 卡農說:「使徒性中心是神的家,天父是家的中心,祂被兒女們圍著充滿歡笑。使徒性中心有如天的門,有神榮耀的同在,醫治釋放、神蹟奇事、先知性的啟示、愛的恩膏不斷的湧流。」如同一位慕道友進到他們的使徒性中心,莫名的感動不斷地湧上來,最後說:「神真是在這裡。」我們相信,神的同在是不分教會或區域,使徒性中心也可藉由與周邊各類型教會的連結,不論實體或網路,進而啟動帶下神同在的氛圍,進到各型的教會與城市的角落中。

2.差派轉化中心

如前所述,使徒的原文背景是天國特使,為耶穌所差派授權,其終極任務就是要釋放人脫離黑暗的權勢,讓神的能力與國度降臨,來轉化賜福城市與列國。

我把轉化分成二個層次來說:一個是向內的轉化,一個向外的轉化。

我們教會向內的轉化的元素,就是我們從十年前,教會推動開放式關懷小組,目的是讓每一個教會信徒轉化成為基督耶穌的們徒。我們在小組生活,彼此學習成長,我們使用非常簡單又清楚的五個策略:設定關懷對象、代禱、建立關係、決志、栽培。開放式關懷小組的宗旨有二個:佈道與栽培;目標是倍增。

前幾年我們看見有部分的成果,但是漸漸有冷淡的現象。但牧師認為 本來情況就是會如此,沒有一個靈命復興運動一次就到位。必須練習再練習。不過,其中有幾個因素我們每一位中壢教會的會友要先自我突破:

第一、禱告不要小信。不論是對神或對自己,都不要小信。使徒行傳的門徒們,他們都是從小信擴張了屬靈的眼界,對上帝產生絕對的信心,於是神蹟奇事伴隨著他們。 馬太福音17章14-21節記載了一件事。耶穌和門徒到了眾人那裡,有一個人來見耶穌,跪下, 說:「主啊,憐憫我的兒子!他害癲癇的病很苦,屢次跌在火裡,屢次跌在水裡。我帶他到你門徒那裡,他們卻不能醫治他。」 耶穌說:「噯!這又不信又悖謬的世代啊,我在你們這裡要到幾時呢?我忍耐你們要到幾時呢?把他帶到我這裡來吧!」耶穌斥責那鬼,鬼就出來;從此孩子就痊癒了。 門徒暗暗地到耶穌跟前,說:「我們為甚麼不能趕出那鬼呢?」 耶穌說:「是因你們的信心小。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若有信心,像一粒芥菜種,就是對這座山說:『你從這邊挪到那邊』,它也必挪去;並且你們沒有一件不能做的事了。至於這一類的鬼,若不禱告、禁食,他就不出來。」

主在這裡強調的是我們信心要大,是指:我們為一件事或一個人的禱告態度要堅持、持久,不要短暫,不能一次就放棄。路加福音18:1-8記載主耶穌說了一個有關禱告的比喻。一個貧窮且無助的人(寡婦)堅持不懈地纏磨一個腐敗且有權勢的人(法官),要求他為她伸冤。

這個比喻承襲了施洗約翰的教導,即有權力和居高位的人,有責任行公義,特別是爲了窮人和弱者。但耶穌將比喻的重點放在了另一個方面,就是我們要“常常禱告,不可灰心”(路18:1)。他將聽眾(我們)等同於這個女人,將聽祈求的人(神)等同於這個不義的法官,多麼奇怪的組合啊。耶穌比喻的要點就是:如果堅持不懈可以使一個掌握有限權力的不義之人回心轉意,那麼從一位掌握無限權能的公義之神那裏得到的該是多麼豐厚啊。

第二、我們的禱告是帶著熱情期待它發生的態度,而不是懷疑冷漠的態度。如果我們帶著熱情期待發生的態度,神會喜悅我們禱告,因為神知道你是在與他同工。如果你口裡禱告,但是心裡懷疑,那麼神知道你不是在與他同工

,你只是在應付你在做這一件事,成不成就就看神了。這種懷疑不積極的心態,會攔阻聖靈的工作。

第三、要為神的成就事先做準備。

路加福音5:1-11記載了一件神蹟。主耶穌為了呼召彼得跟隨祂,主吩咐他把船開往水深之處,然後叫他撒網到湖上,收網的時候,因為魚太重了,網差一點破裂開,又叫了另一隻船過來幫忙打撈上船。我們要隨時準備,神的祝福是會超過我們想像,問題在於我們會不會去限制神的作為,你的信心若只有小小的空間,那麼你的船會因為過小而裝不下神的祝福而沉下去。例如:我們在期待許多人的靈魂得救,但同時我們就要事先準備好小組足夠接待他們嗎?不夠的話,我們就要提前訓練小組同工,裝備他們,訓練他們成為新的門徒,以後他們也可以去服事別人。那麼這種使徒性的特質文化就會累積在我們的教會並感染到所有的人。

第四、修正我的禱告並採取行動

我們回過頭來複習開放式關懷小組五個階段:設定對象、代禱、建立關係、決志、栽培。我用這個五個階段來說明如何修正自己操作上的問題。如果我自己說我沒有關懷的對象可以設定,那該怎麼辦?我是不是就告訴自己我就不需要進入到這個體系?所以,成為一個使徒性的門徒必須接受一個事實,就是跟隨主做主的門徒,不是樣樣事都需要事先經過我們同意的,而是要把主的話擺在前面,去遵守去順服。過一個合神心意的門徒,不等於過一個合於地上民主的生活,就像當初以色列百姓在曠野時代,隨著他們的心意來敬拜神,結果出了大紕漏。一個不願意順服主的吩咐,不接受挑戰性的門徒栽培過程,他的靈命是不可能成熟的。做主的門徒必須接受主所說的話,順服主的命令,就像主耶穌吩咐十二位門徒去傳福音,難道需要徵求他們的同意嗎?既然我們 接受主的呼召成為主的門徒,主耶穌就是我們的主人,我們是主的僕人,僕人的使命就是忠於主的交代。我們長老教會雖然強調民主,但是在靈命造就成長的這一層面,必須完全的順服。否則我們無法進步,我們會因為 心態上的固執變成一種舊皮囊的信仰。

我們想像一下,如果我們教會有200人,每一個人天天為2個人提名禱告,那麼就有400人的靈魂每一天出現在禱告中,神天天聽到我們迫切為這400人的靈魂得救禱告,神自己會為著這些400人創造機會讓我們相遇,改變他們環境,改變他們的想法,預備讓我們將福音種子撒在他們的心裡,就如同主耶穌有一天刻意經過耶利哥城,為要呼召並與撒該相遇,預備將救恩的種子放在他的心裡。這就是我們與神同工的過程。

同樣地,我們除了禱告也要採取行動。建立關係必須有行動,我們教導小組運用關懷行動與關懷活動。從小細節的關懷行動到大規模的關懷活動,這都是具體的行動。增加我們與未信者的接觸機會,開創彼此的信任,預備分享自己的見證,並聆聽他們的需要,這都是包括在我們的代禱項目裡面。未信者不見得在短時間決志信主,但是他們對我們、對教會、對福音,開始感到興趣。我們創造持續美好的關係,直到聖靈做感動的工作。另外,我們推動RPG三人禱告網,也是向內轉化的策略之一。教導我們藉著主禱文的架構,三人具體地為神的作為獻上感謝;為彼此的需要而代禱;為神國度的降臨,為靈魂搶救而禱告。

使徒性向外的特質也很重要,它所想到的是城市的問題與需要,並渴望轉化它。門徒來到使徒性中心聚會不只是期待自己的需要被滿足而已,更是在心志上被鼓勵差派進到職場、社區、城市列國帶出影響力,在實際行動上藉著與使徒性中心的連結,而得到人力、物力與策略性的支援,使徒性中心會有許多實際轉化城市的策略行動,連結各類型眾教會、社區、職場、形成網絡的力量,呼召差派信徒參與在其中來轉化城市與列國。

【小組問題討論】

1.你/妳是否明白教會或信徒應活出「使徒性」的文化特質?看見我們 中壢教會、小組、團契需要在甚麼地方轉化為使徒性的文化嗎?

2.回到最基本的問題,也就是妳/你自己,你聽見聖靈有在對你/妳 說:「妳/你被主呼召是要做主的門徒,並要在甚麼地方做積極的回 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