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中壢教會

主任牧師 : 陳克安 |青年牧師: 洪以琳
電話:(03)422-4354 & (03)4222425 (03)427-1863 
網址:www.chunglipc.org 地址:桃園市中壢區中平路124號
傳真:(03)425-3291 
EMAIL: chungli.pc@msa.hinet.net

20230319 吳富仁牧師 - 門徒--稱為使徒

經文:路加福音6:12~16
題目:門徒——稱為使徒

聆聽上帝的聲音

大家平安!門徒原文意思就是學生,就像加爾文所強調,成為門徒,就需要擁有一顆「受教的心」。我們所信的上帝,最特出的就是:祂是說話的上帝。不像異教偶像——他們有口,卻不能說;這位活的上帝曾說話,現在正說話,未來也將如此。因此,身為祂的門徒,就是當上主說話,就需要耹聽。在舊約裡,有一個不斷出現的主題或是旋律, 就像摩西對上帝的百姓吩咐:「以色列人哪,你們要留心聽,並且要遵行。這樣,你們就會照上主—我們祖先的上帝所應許的,事事順利,成為強盛的國家,在那流奶與蜜的肥沃土地上定居。」(申6:3)上帝對 祂百姓的祝福,是在祂所賜之地蒙福,但前題是,要聽祂的聲音。真正的聽,不是右耳進左耳出,而是謹守遵行;然而在先知書中,我們卻不斷讀到先知提到上帝百姓不聽話,「這班邪惡的人民不肯聽從我的命 令。他們仍舊頑固邪惡,膜拜服事別的神明。」(耶13:10A)因此,聆聽上主的聲音,是成為門徒的首要條件,不只我們聽,耶 穌也聆聽。「有一天,耶穌到山上禱告,在那裡整夜向上帝祈禱。」(路6:12)千萬不要誤解,禱告只是一昩的對上帝說話,錯了,我們的禱告,更需要聆聽;就像打電話,總不能我們自顧自講完,不聽對方回 應;禱告便是如此。福音書告訴我們,在特別重要轉折時刻,耶穌總是在禱告,這裡更是福音書惟一記載,耶穌整夜禱告,就在祂選召門徒之前。祂透過禱告教導我們,除非我們聽上帝的聲音,才真能明白祂心 意,行出祂的旨意。

今天,上帝仍然直接用我們聽得見的聲音,對我們說話;就像過去,祂對亞伯拉罕、摩西、撒母耳、保羅說話一樣;但今天的我們無法說,祂會像對這些信仰前輩,用同樣的方式對待我們。但我相信,只要 願意聆聽,上帝會用祂獨特的方式,讓我們知道。幸運的是,今天上帝對我們說話,最主要是透過上主的話語——聖經,這是歷代教會所公認,就像約翰向教會宣告的:「『聖靈向各教會所說的話,有耳朵的, 都聽吧!」(啟2:7)聖經,就是聖靈要向教會—每個世代的門徒所說的話。

門徒——稱為使徒

「天亮的時候,他叫門徒到他跟前,從他們當中揀選了十二個人,稱他們為使徒。」(路6:13)當耶穌聽上帝聲音後,祂作出選擇。當時跟隨耶穌的人應該有很多,祂卻特別挑選十二個人,稱他們「使徒」。當 我們真正聽見了,主會賦予我們使命去,神學家認為,這十二人是初代教會最早的領袖與權威。就像舊約時代,以色列的十二支派,代表上帝的子民。耶穌從門徒中,挑選十二個人,稱他們為使徒,同樣意謂著, 他們要去,成為新時代上帝百姓的領導者;但不是從此之後,這十二人就與耶穌分開,受差遣出去,耶穌的服事一如往昔,但這選召在此時發生,是讓這十二位門徒心裏明白,要警醒預備,側耳去聽,學著照主的 樣式,未來,與主分開後,你就會是那帶著主應許拯救使命,去分享見證的人。

使徒原文可指「奉差遣的人」。但很明顯,在初代教會時,這是個特定頭銜,用來指教會內一群具有特定權柄的人。因此後來奉耶穌差遣,成為耶穌復活的見證人,也成為最初的那群信仰群體,用抽籤選人 代替猶大的兩個條件。但很明顯,在初代教會裏,不只這十二人稱為使徒,加拉太書1:19暗示主的弟兄雅各,也被稱使徒,羅馬書16:7提到的安多尼古和猶尼亞(此應為女性名),保羅也稱他們為使徒,當然,保羅自稱自己是最小的使徒。因此,當初代教會那十二位使徒,走下他們生命的宣教戰場後,福音怎樣再傳出去呢?是靠那些聽見上帝話語,願意去,用行動實踐的人,每位主的門徒,聽見福音時就蒙受呼召,去成為 使徒;使徒,不僅指最初的那十二位,應該也指向今天,凡聽見呼召,並願意為主去作見證的你與我。

互相聆聽

「他們是西門(耶穌又給他取名彼得)和他的弟弟安得烈,雅各和約翰,腓力和巴多羅買,馬太和多馬,亞勒腓的兒子雅各和那「激進黨」的西門,雅各的兒子猶大和後來成為出賣耶穌的加略人猶大。」(路6:14~16)共觀福音(符類)記載了這份十二個人的名單;除了少許差異,基本上相同。路加的名單寫成「雅各的兒子猶大」,但在馬太與馬可裡寫成「達太」,有兩種解釋:第一,他們是同一個人,只因亞蘭文與希臘文口音不同而有的差異。第二,路加擁有的資料略不同。

這12人是奇特的混合體。拿其中二人為例──馬太原本是稅吏,被當時猶太人視為叛徒和賣國賊。西門是激進黨人,這是狂熱猶太民族主義者組成的,我們目前找到資料顯示,這群人入黨前要宣誓,要儘可能 殺死所有賣國賊和羅馬人。因此,原本當稅吏的馬太,與原本激進黨的西門,應分屬勢不兩立、見面就要殺死對方的兩種群體,他們居然共同成為耶穌的門徒,更列於十二使徒名單中,這表示他們能相處,這是真 正的神蹟,彰顯出耶穌基督的權能。親愛的朋友,這告訴我們,如果是真正的基督徒相遇、相處,即使分歧最大、矛盾最深,也能因耶穌基督是我們的主的緣故,彼此和諧相處。約翰斯托得(John Stott)牧師認 為,這是屬基督群體必要的原素之一,就是互相耹聽,只有彼此溝通、互相耹聽,關係才能發展與成熟,當我們停止耹聽,關係也會破裂。潘霍華牧師在「團契生活」這本小書如此寫:『在團契生活中,我們欠 別人的第一種服事,是學習耹聽別人。正如我們愛上帝是從聽道開始,我們開始愛弟兄(姊妹),也是首先要學習聽他說話。上帝不僅把祂的話賜給我們,更將祂的耳朵借給我們,祂對我們的愛就顯明了。有些 人——特別是傳道人,一旦和別人共處,往往覺得自己非要貢獻什麼不可,並認為那是自己惟一能做的服事,然而他們卻忘記了,其實耹聽比講話更能服事人。』

這份十二使徒的名單中,也把後來出賣耶穌的加略人猶大寫進去,即使有人敵對基督,但福音書的作者不忘主的教導:「愛你的仇敵」,對猶太人而言,最大的懼怕是被上帝與世人遺忘;將猶大名字寫在此份 名單中,表示他沒有被遺忘,雖是基督的敵對者,他仍被記得。

雙重的聆聽

親愛的朋友,今天我們若願意專心聽見主的話語,那同時我們也受呼召,去成為祂所差遣的人。毫無疑問,當今我們所生活的世界,迴響的是忿怒、焦慮與痛苦的聲音。就像約翰斯托得(John Stott)牧師所 說,這世上第一種受苦的人,是那些未曾聽過主名,或未曾來到主前聆聽祂話語的人;第二種受苦的人,是那些貧苦、飢餓、被剝奪與被壓迫的人。因此,我們受呼召去傳,不能只是自我中心的講,一個真正的門 徒,要學習「兩重聆聽」,身為基督的見證人,我們要站在上帝的話與世界之間,需要去聆聽這兩者。 一方面,我們聆聽上帝的話,幫助我們發現,耶穌基督在這世上,與在我們身上,所成就的豐富;另一方面,我們聆聽世界,以致我們可以敏感到這世界真正需要的,是主耶穌基督哪些豐富,祂差我們去原因。主後2001年,當時台灣總統陳水扁出訪非洲,過去台灣都派農技團、醫療團去到非洲,都是一些年長有經驗、技術的人,但他覺得出訪 團缺乏年青人,因此他請外交部招募外交替代役。當時就讀陽明大學醫學系的連加恩,一知道這召募後很嚮往,既能當兵又能出國,又能學法文,就報名參加。他成了台灣第一屆外交替代役之一。

連加恩是標準長老教會長成的孩子。他的曾祖父曾是台北的大地主,卻因吃鴉片散盡家財,曾祖母帶著全家,到淡水投靠馬偕牧師,就此生計有了著落,到連加恩已是第四代,父親是牙醫,母親是台北榮星 教會的長老。因此,連加恩從小上教會,也跟父親去偏鄉義診,澎湖將軍、六龜孤兒院、原住民部落都去過。當父親看診時,他就跟媽媽、姊妹與當地小孩一起玩。

因此,當他抵達南非布吉納法索(Burkina Faso),就很自然的溶入當地人的生活。他看到街上小孩的衣服破爛,滿街塑膠袋、垃圾,他敏感到上帝呼召他去的原因,於是他展開行動,一方面透過台灣教會勸募,前後寄去八萬件舊衣,另一方面他動員當地小孩撿垃圾,他發起二次「垃圾換舊衣」的運動;當他看到,偏遠村子沒有井水,當地婦女一天二趟,在烈日下走八小時打水,打到的水也不潔,於是他便募集十 五萬美元挖了三口井,也讓婦女有空可以照顧家庭。他聽當地社工說,有一地有許多孤兒,於是他又開始募款,一磚一瓦從無到有創立孤兒院稱為「霖恩小學」,收容當地父母雙亡或單親貧窮的孩子。連加恩笑著 說,他做這些事,是「放高利貸給上帝」,因為不用計算收獲的付出,才有可能得到超乎想像的果實。 親愛的朋友,一方面我們在這世界生活、服事、見證,另一方面,又要避免被這世界污染、同化;這是基督徒的兩難,上帝召喚我們成為祂的門徒,就是要聽,因此在聖經中,我們不斷聽到上帝說:「要聖 潔」,「那位呼召你們的上帝是聖潔的;你們也必須在所做的一切事上聖潔。」(彼前1:15)但我們也受呼召,就像主教我們的禱告文說:在地如在天,因此我們也需要去聆聽,這世界的聲音,我們需要敏感與尊重,並學會上帝要我們如何去回應;然而另外,這世上有極大的聲音,是要拒絕聽見的,就是撒但與牠的差役所發出的,我們身為一個有洞察力、能分辨是非的聆聽者,就要小心選擇,這叫智慧,願上主所賜智 慧,在我們身上,聽見,而成祂門徒,奉差遣,去傳、去愛與見證。

【小組問題討論】

1.你是如何去聆聽上主的聲音呢?

2.斯托得牧師認為,作為基督徒要學會雙重聆聽,你有聆聽敏感到週遭需要的聲音嗎?你會如何去回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