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中壢教會
電話:(03)422-4354 & (03)4222425 (03)427-1863
網址:www.chunglipc.org 地址:桃園市中壢區中平路124號
傳真:(03)425-3291
EMAIL: chungli.pc@msa.hinet.net
20221023 陳以安神學生 - 因信得生
經文:馬可福音5:22-28,35-36
題目:因信得生
一、聖經中的困境:最後一絲希望
(一)久病女子:
日前確診與鄰居的互動讓我體驗經文中不潔淨,需要遠避人群的情形,但隔離結束,用酒精和漂白水消毒環境、再洗幾輪衣服,好像兩三周結束,也就「潔淨」了。然而今天經文中這位女子,卻是足足經歷了12年的「不潔淨」,那會是甚麼感覺?經文描寫女人的情況只有短短兩節:「有一個女人,患了十二年的血漏,在好些醫生手裡受了許多的苦,又花盡了她所有的,一點也不見好,病勢反倒更重了。(5:25-26)」卻把這個女子人生的困難都寫出來了。一是她的病持續很久、二是她努力接受治療卻受苦頭、三是她付上了金錢的代價、四是她的病情反而惡化。利未記記載許多流傳到耶穌時代都有效的規定、法條,其中血漏的人被認為所躺的床、所坐的物、與他人接觸、都是不潔淨的,也就是說,當時一位「正常」的女子要忍受大約七天被看作不潔淨、盡量不與人接觸的待遇,而這位患病許久的女子,已經忍受將近4500天被看作不潔淨,也不能隨便與他人接觸的狀況。我們或多或少都生過病、也需要花錢看病、買營養品調養身體,且這幾年的疫情讓我們稍微體會女子不 能輕易與人接觸的心情;雖然不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病情無法痊癒的情形,但我們能稍微想像一下4500天的隔離生活嗎?那意味著病情好壞不能輕易找人聊聊談心(當時沒有現在的通訊技術,怎麼交流幾乎都會有「接觸」)、就算有家人好友,也無法給她一個鼓勵的拍肩、擁抱、連握手都不行;她面對的不僅是財務、身體上的缺乏/痛苦,也是人際關係上、支持系統的孤單/排拒。
(二)垂死女孩:
在偶遇這位女子前,耶穌正在一趟救人旅程。這位管會堂的睚魯好不容易盼到耶穌上岸,苦苦哀求、十萬火急地要帶耶穌回家看望自己重病的女兒。
我們不知道女兒生了什麼病,但經文記錄這位父親「再三求耶穌(5:23)」,努力的要為女兒求生機,可以說耶穌是這位父親的最後一絲希望。 幸好,耶穌也答應了,一起趕回家要救女兒。但是還沒到家,就傳來了「你的女兒死了,何必還勞動先生呢?(5:35)」的壞消息。明明也已經付出許多努力了,但就連女兒的面都還沒見到,女兒已經沒了氣息;從有一絲希望,到聽見那麼心痛、讓人心涼,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消息,這位父親又是怎麼想的呢?
經文裡,一位是患病12年的女子,能活,卻活得行屍走肉;另一位是年僅12歲的小女生,青春年華才要開始,卻死了。這是女子12年以來一樣痛苦的某一天,這同時也是睚魯家庭最黑暗的一天。
二、世界中的困境:盼望何處尋?
(一)恩藏世代:
這兩個聖經裡寫下的生命故事,在新聞中我們或許也沒少看見,有久病纏身的人、以及年紀輕輕卻意外失去生命的少年/孩童,甚至,這也可能是你我身邊發生過、或正在發生的故事。這些故事,讓我們問出「為甚麼?」—為何是他/她,為何是現在,為何是如此......卻不一定能找到答案,而我們活著的人看待這些故事的態度,決定了我們悲觀地活、樂觀地活,或是隨遇而安地活著。 之前與社青完成的讀書會閱讀《厭世代的工作成長學》中,作者毛樂祈形容我們現在的時代是「恩藏世代」,也就是恩典被隱藏的時代。
我們大部分能同意當今社會仍然是以知識追求為重,有憑有據最重要,實事求是為主,我付出多少就得到多少;在這種價值取向下,恩典變成奇怪,或者說有些尷尬的事情:憑什麼?如果我自己多努力就好,為什麼我非得需要恩典呢?
(二)躺平時代:
而相較於多多努力,看恩典為異的價值觀,另外一種極端是「躺平」,意味著我努力多寡,似乎無法撼動整個大環境,那麼我就不要太追求、不要太努力,差不多、過得去就好。這樣的價值選擇對於恩典的看法,則傾向無動於衷,不太在意,因為現況雖然不能說很滿意,但也不想改變了。偏向第一種價值觀,可能讓我們更加相信人定勝天,凡事 靠自己,機會/希望是靠自己打造出來的;偏向後面的價值觀,則讓我們不太在意有沒有盼望,反正,過得一天是一天。不論是自己塑造盼望,或是根本不去盼望,似乎都讓人變得要麼很累、很辛苦,不然就是得過且過,不再去問生命的意義為何。如果人既不是耍廢躺平就好、也不是一直靠自己努力下去就好,並且許多我們無法解釋的苦難持續在世界、在我們眼前發生,那麼我們怎麼看待生命的意義,怎麼看待恩典呢?
三、聖經中的好消息:耶穌成為相信之人的幫助 那位一摸得醫治的女子,以及那位從死亡被喚醒的女孩,讓我們看見生命的意義。那是一位無名無姓、沒錢又無權的女子,她身體的疾患也造成難有什麼親朋好友支持她,有生命卻活得微小孤獨;而睚魯,這位爸爸有名有姓,有錢,親力親為要救寶貝女兒,那麼努力,女兒卻沒了生命。當他們在意生命、渴望現況改變時,他們都遇見了耶穌,不 管有名有姓,還是無名無勢,耶穌在同一天讓他們的生命、他們的家庭經歷巨大的改變。
首先得醫治的是女子,當她觸碰到耶穌就知道自己的身體不一樣了、血漏止住了。其實故事寫到這就夠了,不是嗎?她可以準備歡歡喜喜地回去尋找認識的家人、朋友訴說這個好消息,從此快快樂樂過日子,但偏偏耶穌卻問了「誰摸我的衣裳?(5:30)」血漏的女子要在大庭廣眾下承認是自己摸的,以及一秒前自己還是那個不潔淨的人,而不潔淨的人怎麼能混入人群中?那是要被群眾討厭、指責的,但她卻「來俯伏在耶穌跟前,將實情全告訴他(5:33)」。如果說前面不顧一切穿過人群,與「許多人跟隨擁擠(5:27)」摸耶穌已經很冒險,那麼這時候承認自己的病情、如何得醫治等等的「實情」則需要多大的勇氣啊?不過4千多天的折磨一下子結束了,又有甚麼比這件事更值得大聲說出來呢?
當她以信心觸摸耶穌,鼓起勇氣面對耶穌,耶穌用完全的醫治—不僅是 她自己感受到身體的改變,同時也是恢復她心靈的力量、恢復她人際關係的連結;以前她不可能在人群前發聲,她不可能進到人群中,她需要小心翼翼、低調地過活,如今她卻可以為耶穌做見證,她可以說話了,她可以和身邊的人群有連結、交談、溝通了。
馬可福音是一卷簡潔、不拖泥帶水的福音書,開宗明義地說「神的兒子,耶穌基督福音的起頭。(1:1)」這卷書邀請我們認識耶穌,他回應相信的人,但卻用他自己的步調:前面我們看到耶穌隨時發出提問,讓女子決定是否要站出來勇敢見證,但同時他又好像不焦急地轉向那個剛得知喪女噩耗的睚魯,告訴他「不要怕,只要信!(5:36)」女子的信心旅程剛結束,睚魯的還在繼續,甚至是需要更大的信心:當身邊的人告訴你已經沒希望了,還要抱持希望,還要撐到回家為止。 故事的後面,我們知道耶穌牽著睚魯女兒的手,她就好像睡醒一樣地「起床」了,不管是12年的惡疾,或是已經停止的氣息,在耶穌的手中,都不是難事。因為女子的信心,她從身體到心靈都被耶穌恢復健康起來,因為睚魯的信心,他可以一路跟著耶穌,直等到看見他女兒重新有生命氣息為止,這是「因信得生」,因為信心,他們都得著了生 命;重點不是在病好起來,重點在於這位女子與睚魯的家庭都經歷了相信耶穌而得著盼望。
四、我們的好消息:here and now(此時此刻)
女子的血漏停止,可以活得像個正常人了、小女孩也恢復生命氣息了,那麼我們的生命呢?福音書不乏耶穌如何不斷地遇見人、發生了怎麼樣不可思議的故事,但有的人的故事像這位女子像睚魯一樣經歷奇蹟、發生改變;有的人只是旁觀、只是驚訝;有的人成為門徒、一路觀看、見證耶穌的作為;也有人害怕、不喜歡、甚至敵對耶穌。我們選擇何種價值觀,決定我們如何活,如果是選擇基督信仰的價值觀,我們就要決定像個有基督信仰的人來活;如果我們也跟女子、跟睚魯一樣期 待生命不一樣,能夠因信得生,那麼加拉太書三章11節寫的「沒有一個人靠著律法在神面前稱義,這是明顯的;因為經上說:『義人必因信得生。』」就會成為我們生活的方向,也就是我們會選擇義人的方式來活。在現代中文譯本的經文寫作「可見沒有人能靠遵守法律而得以跟上 帝有合宜的關係;因為聖經上說:『因信而得以跟上帝有合宜關係的人將得生命。』」生命的意義是活出與上帝有合宜關係的生命,而我們看 待恩典依然是「恩藏世代」—在這裡的恩藏指的是,恩典對每個在意基督信仰的人來說是寶藏,是耶穌基督與我們生命遇見時的禮物。
那麼,如何活出與上帝合宜的關係,怎麼樣提醒自己恩典像寶藏一樣呢?今天經文節錄分別是22-28、35-36節,28節寫到女子伸手去摸 耶穌,36節則是耶穌告訴睚魯只要信,對於當下的女子和睚魯,他們都無法知道會有29節的「於是她血漏的源頭立刻乾了」和37節後發生的 「於是帶著彼得、雅各、和雅各的兄弟約翰同去......那閨女立時起來走(5:37,42)」,這些「於是」都是行動當下無法預知的,我們的生命故 事也一樣,時時都只寫到此時此刻,我們都不知道下一秒的「於是」為何?你我只能努力地在此時此刻去給出最大的信任,給予交付生命的信 任,面對未知的於是,我們的回應是已知的信心;對於有信仰的人,我們把這份最大、關乎生命的信任交給那位過去愛著、醫治、改變人,如今仍然愛著、醫治、改變人的耶穌基督。只有在此時此刻不斷地決定去相信耶穌是可以改變生命的救主,我們才會在下一刻活出與阿爸天父合 宜的關係,才會持續意識到恩典是禮物、是我們可以大膽接受的、是耶穌與我們生命的連結。 願我們經歷持續被恩典改變的生命,是耶穌使我們能說出生命改變的見證; 願我們的生命故事是一個給予信任、相信恩典、因信得生的故事,從此時此刻起。 大地震時,她以自認為有效的方法幫助災民。但有一天當她自己成為受害者時,她才瞭解所學的方法對於悲傷者而言實在是杯水車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