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中壢教會
電話:(03)422-4354 & (03)4222425 (03)427-1863
網址:www.chunglipc.org 地址:桃園市中壢區中平路124號
傳真:(03)425-3291
EMAIL: chungli.pc@msa.hinet.net
20220515 陳克安牧師 - 遠與近
經文:彌迦書6:6-8
題目:遠與近
一、以「遠與近」的觀點,進入聖經的世界
幾個星期前錄製「牧師聊聊天」的節目,錄製的地點是在牧師館二樓樓頂,上面種著許多師母花許多心思的盆栽花卉。凱斌也拍了一些花,然後在影片中穿插了他登山時拍照的遠山相片做一個對照。為了配合我那天短講的主題叫做―「遠與近」。「遠」―代表著這個人看得深遠,想得透徹,為人處事要大方慷慨,心胸開闊,不喜歡計較,願意 給人機會;在信仰上,看懂神對他一生所安排的心意;也慎重思想到我們做的每一個選擇的後果,不只是為著現在,更是為著未來永恆。 「近」―代表這個人處事細膩、精巧。能細心地看到人的軟弱之處,並給予對方適切的幫助。
「遠與近」二者都是神要裝飾我們生命特質。 但是反過來說,遠與近 二者隱藏著缺點。「遠」―缺點之處,例如代表這人做事馬忽,不細心,只重視將來的利益,而不務實在現今的生活;「近」―缺點之處,是指這個人喜歡斤斤計較,沒有寬廣之 心,容易心懷妒忌。這二者的缺點是神所不喜悅看見的特色。
如果我們在聖經一個找一個例子來說明,就可以清楚的分辨這二者的區別。約翰福音八章1-11節,記載著一個行淫的婦女被帶到主耶穌的面前,要耶穌對這婦女做判斷。猶太法利賽人和文士帶著「近」的眼光―陷害、妒忌的眼光想讓耶穌中計;但是主耶穌用「遠」的眼光來反問他們,「你們中間誰自認沒有罪的,誰就先拿石頭打那位婦女。」結 果,他們從老到少,一個一個都走開了,最後只剩下那位婦女和耶穌。主對那婦人說:「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從今以後不要再犯罪了!」 法利賽人與文士原本想要以「近」的方式來審問、處死那位婦人,達成他們讓耶穌中計,同時藉著律法的名,處死這行淫婦女的目的,不願意給她有重生的機會;而主耶穌用「遠」的方式面對這婦人,他赦免他、釋放他、給他重生的機會。
我們用「遠和近」的觀點來讀舊約故事,也可以看見這樣的區別。
彌迦這個名字意思是說「誰像耶和華」。他是在猶大王約坦、亞哈斯和希西家在位時說預言,與以賽亞、何西亞同時代(賽一1;何一 1)。彌迦不像以賽亞出身尊貴,可以進出宮廷,他只是一個生長於鄉間的平凡人,但一樣蒙神呼召,與以賽亞一個在野,一個在朝,向百姓傳達神的信息,兩者所說的亦有相同之處(四 1-3 比較賽二 2-4)。 彌迦先知注重的是百姓與神的關係,以及社會的不公平和土豪富戶壓迫窮苦大眾的罪惡。他具體指出神子民的罪―地主用權欺詐貧民,奪取他們的財產,甚至將婦孺從安樂家中趕出(二 1,2,9),宮廷與劣 紳狼狽為奸(三 1-3,六 10-12,七 2-4),首領為賄賂行審判,祭司為雇價施訓誨,先知為銀錢行占卜(三 5,11),並且反對神的言語(二 6,7),卻虛言「耶和華不是在我們中間麼,災禍必不臨到我們。」(三 11) 為此彌迦宣告以色列與猶大將受的審判,他大聲地為耶和華向百姓爭辯,斥責他們忘恩負義。另一方面,他因愛同胞為猶大的苦難悲哀,並且仰望神的拯救,傳講神安慰的信息。
彌迦先知個人的特質:本為一個平凡的人,他耿直、忠誠、勇敢的表現和所傳信息具深遠影響,他說:「至於我,我藉耶和華的靈,滿有力量、公平、才能,可以向雅各說明他的過犯,向以色列指出他的罪 惡。」(三 8)這是他得力的祕訣。彌迦的信息在今天的世代同樣發人深省,他使我們認識在一個靈性荒涼黑暗的時代中,神的子民不能只有外 貌而無敬虔的實意,我們必須因著神的赦免、饒恕、施恩、憐憫、應許、誠實和慈愛(七18-20),於我們生命和生活中表現出屬靈生命之內涵,「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六8)
二、因為不認識神,容易誤用神給予人的自由 神賦予人可以有選擇的自由意志,而當我們在自由中願意選擇順服神,表示這個順服是真實的。當「自由」在人的手中,我們是如何珍惜它?抑或是濫用了神給我們的自由權?人以自我為大,隨心所欲,以為如此就是真正的自由,便開始沉淪墮落;但神仍然給我們悔改的機會,當我們定意回轉歸向祂,我們就能夠與祂恢復美好的關係,在基督裡得 著真正的自由。
彌迦書記載,不論是北國的以色列或南國的猶大,原本可以享受神所賜的富足,但是當君王、祭司和百姓遠離了神,神的同在和祝福就離開,許多災難隨之而來。透過先知的話語,我們能夠認識神的心意,清 楚知道神所要的和不要的為何,在日益沉淪的世代中,活出神看為美善的信仰生活,為世人帶來盼望。 彌迦書最為人熟悉就是今天所研讀的經文―「我朝見耶和華,在至高上帝面前跪拜,當獻上甚麼呢?豈可獻一歲的牛犢為燔祭嗎?耶和華豈喜悅千千的公羊,或是萬萬的油河嗎?我豈可為自己的罪過獻我的 長子嗎?為心中的罪惡獻我身所生的嗎?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祂向你所要的是甚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彌六6 8)
我們先看到什麼是神不要的?
三、神不要的是甚麼
1.賄賂式的獻祭
在彌迦的時代,君王在獻祭的時候會獻上數量極多的牛羊,甚至效法當地民族的祭神方式,殘忍的將自己的長子殺死獻祭。當時的人用貴重的禮物賄賂官長謀私利,甚至也認為可以如此討好神。因此彌迦向神的百姓提出質疑:「我們這樣獻祭,難道是神所喜悅的嗎?」事實上,這樣的獻祭心態不僅讓神 厭惡,更引發許多的社會亂象。
2.虛偽的信仰生活
這樣賄賂式的獻祭,顯露出當時君王和百姓表裡不一致的信仰生活,就像耶穌的責備:「你們這假冒為善的文士和法利賽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將薄荷、茴香、芹菜獻上十分之一,那律法上更重的事,就是公 義、憐憫、信實,反倒不行了。這更重的是你們當行的;那也是不可不行的。」(太23:23)當年這些精通律法的文士、法利賽人,只遵守外面看得見的儀式,卻忽略律法上更重要的事;只在乎外面潔淨的禮儀,卻不重視內心的潔淨。因此耶穌引用神責備的話說:「你們嘴唇親近我,心卻遠離我。」 親愛的弟兄姊妹,我們需要真正摸著神的心。神在乎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層面,無論心思意念、言行舉止,是否能活出祂的心意?
四、神所要的是甚麼
1.行公義
「行公義」(to act justly),原意是照神的律法行出公平、公正。神曾藉摩西吩咐:「你們施行審判,不可行不義;不可偏護窮人,也不 可重看有勢力的人,只要按著公義審判你的鄰舍。」(利十九15);「不可偏護窮人」。弟兄姊妹,這裡提醒我們,不可因對方財富的多少或身 分地位,而左右我們的判斷。真正的公正公義是就事論事,社會如果失去了公正的標準,將會越來越亂。
彌迦指責社會不公義的現況:「惡人家中不仍有非義之財和可惡的小升鬥嗎?我若用不公道的天平和囊中詭詐的法碼,豈可算為清潔呢?」(彌六10 11)如果人心中沒有一把公正的尺,那標準很容易就偏掉了。譬如賣場的老闆若在磅秤上動了手腳,結果九斤重的水果卻付了十斤的錢。這就是不公道的天平。社會上很多類似的事件層出不窮,當人心中存有詭詐的時候,就會做出貪不義之財的事情。
彌迦指出神的百姓認識神、且知道祂的法則,就更應該行出神所喜悅的公義公平,在社會各層面帶出天國文化的影響力,因這是神所要的。「行仁義公平比獻祭更蒙耶和華悅納。」(箴21:3)我們要把這節經文記在我們心中,常常省察我們平常待人處事是否秉公行義、不偏私?
2.好憐憫
「好憐憫」(to love mercy),原意是喜愛恩慈、慈愛、憐恤。「憐憫」的原文在舊約多翻為「慈愛」。憐憫是上帝的屬性之一。「耶和華在摩西面前宣告說:『耶和華,耶和華,是有憐憫有恩典的神,不輕 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為千萬人存留慈 愛,赦免罪孽、過犯,和罪惡,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必追討他的罪,自父及 子,直到三、四代。』」(出34:6 7)「慈愛」、憐憫與恩慈的行動,使人可以 真實經歷到神的慈愛。
舊約律法也充分表現出神的憐憫特質,神清楚交待:「在你們的地收割莊稼,不可割盡田角,也不可拾取所遺落的。不可摘盡葡萄園的果子,也不可拾取葡萄園所掉的果子;要留給窮人和寄居的。我是耶和 華——你們的神。」(利19:9-10) 神要我們知道這世界一切都是出於神的恩典,因此當我們在收割的時候,要顧念周遭貧窮人的需要。若我們照著神的心意行,神還會繼續賜福我們,因為我們行出神的屬性,彰顯了祂的慈愛。
聖經中另有許多憐憫的例子:外邦女子路得,因為孝順她的婆婆,而陪伴婆婆回到故鄉。她沒辦法耕種,所以到了收割的時候,就去撿遺落在地上的麥子回去。她如此的善行孝心被地主波阿斯看在眼裡,波阿斯就特別提醒僕人不可以欺負路得,儘管讓她去撿。波阿斯向路得彰顯了神的慈愛,恩待路得,這裡的恩待就是「mercy」這個字。後來神成 就了一件美好的事,讓波阿斯和路得結婚生子,甚至成為大衛的曾祖父母。
耶穌也這麼說:「憐恤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恤。」(太五7)我們能夠蒙憐恤,是因我們彰顯神的恩慈憐憫在那些有需要的人身上。
我們在生活上具體地表現出憐憫人的行動 在馬太福音二十五章記述耶穌將來審判世人的情況,也正是闡述了「憐憫」人的具體內容,聖經上說,將來審判時主會將人分左右為兩邊,然後要向右邊的人說:「你們這蒙我父賜福的,可以承受那創世以 來所預備的國。因為我餓了,你們給我喫,渴了你們給我喝,我作客旅,你們留我住,我赤身露體,你們給我穿,我病了,你們看顧我,我在監裏,你們來看我。」右邊的人就回答說:「我們甚麼時候見你餓了 給你喫,渴了給你喝。甚麼時候見你作客旅留你住,或是赤身露體給你穿,又甚麼時後見你病了,或是在監裏來看你?」審判的主要回答說: 「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作在我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的身上。」―可見要具體的在生活中憐憫資助窮乏人,憐憫安慰 遭患難的人,是基督徒應有的行動。
親愛弟兄姊妹,我們是否有憐憫的心,好向周遭的人顯明神的慈愛?例如我們善待離開故鄉來台灣工作的外勞移工,他們感受到雇主對他們的恩慈,有些人後來都信了主。親愛的弟兄姊妹,我們應當在生活中向人發憐憫、施慈愛,特別是服務我們的人,這遠比我們只有用口傳說福音真理更能夠觸動人的心。求主幫助我們,能夠有一顆好憐憫的 心。
3.謙卑與神同行 「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to walk humbly with your God) 意思就是謙卑地跟隨你的神。神是創造天地萬物的主宰,有恩典、有憐憫、有慈愛,更是看重公義公平的神。與神同行,就是要謙卑 地跟隨祂。
聖經中有一個很名的例子。「以諾活到六十五歲,生了瑪土撒拉。以諾生瑪土撒拉之後,與神同行三百年,並且生兒養女。以諾共活了三百六十五歲。以諾與神同行,神將他取去,他就不在世了。」(創五 21 24) 聖經為什麼會記載以諾?主要是他與神同行。 親愛的弟兄姊妹,「與神同行」是在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層面定意選擇跟隨神,而不是只要神跟著我們,因祂是我們的主。我們從以諾的生命和其他人生命之間的不同,來思考與神同行的真諦與意義,進而得到與神同行的生命和恩福。
(1)與神同行―需要經歷生命轉變後才能有的結果 根據聖經描述以諾生命的前六十五年並沒有特別描述與神同行,他在年輕的時候就結婚生子。他跟先祖一樣,對「耶和華~神」的認知、認識,明顯是不夠的。創世記記載:「塞特也生了一個兒子,起名叫以挪士。那時候,人才求告耶和華的名。」(創世記4:26)也就是說,在塞特生以挪士之前,人們對公開敬拜神的態度和認知是模糊的。 這就也顯現亞當、夏娃犯罪以後,人們跟神關係漸漸疏離的現實,甚至從拉麥(該隱的孩子)傲慢不羈的話語上,我們看到罪惡的影響,使人 越來越惡,也與神的關係越來越遠。聖經記載:「拉麥對他兩個妻子說,......壯年人傷我,我把他殺了,少年人損我,我把他害了,若殺該隱,遭報七倍,殺拉麥,必遭報七十七倍。」(創世記4:23-24)
然而,在那樣的一個混亂時代裡,以諾卻可以轉變自己六十五歲以前的生命狀態,擁有一個與眾不同,並與神同行的新生命樣式,顯然有一些特別的經歷發生在他的生命中。值得我們深思的是:在人們開始求 告耶和華之後,並不是每個人都被肯定、成為與神同行的人;所以我們便要分辨一個區別,「求告耶和華」和「與神同行」之間,是有所不同的。你求告神,只是代表針對單一事件需要神的幫助,但不等於你的生活是與神同行,除非我們的生命是改變的,是配得靠近神、可以與神同行的生命,才能像以諾一樣,獲得神特別的青睞、蒙受神格外的恩典。 與神同行的原文含意是「跟著神來來去去,有時時刻刻跟神在一起的意味」。我們要如何保持時時刻刻與神在一起,跟祂來來去去呢?至少有 兩方面需要注意並確實做到的。
重點是,「神不與罪人同行!」。如果以諾沒有回歸到神的心意、法則中,就不可能得到「與神同行」的事實和評價。聖經多次提到神是聖潔的;「你們要追求與眾人和睦,並要追求聖潔;非聖潔沒有人能見主。」(來12:14)我們怎樣讓自己的生命被煉淨、被塑造......成為聖潔,並維持在一個可以與神同行的光景?這是今天每一個基督徒必須好好思考與操練的生命功課。不要老是怪罪環境或是身邊的人、事、物拖累自己,因為以諾的環境絕對沒有比我們更好,但他卻可以分別為聖、操練並保守自己與神同行三百年。所以,我們當殷勤,與敬虔的基督徒一起操練、保守生命,好好與神同行。
(2)與神同行―是長時間的狀態,不是一個成就的終點
不要以為以諾是因為某一天,生命得到了一個奇妙的改變,之後他就可以理所當然地與神同行三百年,直到見主面的那日。這裡所講的「與神同行」是一種生命狀態的持續,在那三百年裡,以諾並不是一個聖人,也不是一個完全人,而是他願意讓自己的生命步伐不斷修正,並維持在與神同行的狀態裡。
從上帝的角度來看,與神同行並不是一天、兩天的成就,而是一生的選擇,選擇讓上帝介入我們每一天的生活。你願意讓上帝介入你生活有多深?多少?認真想想:多少時候,我們只在遇到困難和危險的時 候,才求告上帝介入我們的生活。其他時間和事情,我們根本不要祂管我們,這樣選擇性、部分性地倚靠神、有所保留地讓神介入生活,並不是與神同行的生命表現。與神同行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的事情,不是只在每個禮拜天的工作或功課,不是每天早晨靈修或晚禱的修行,不是在從事屬靈活動才發生的事情。我們每天都必須堅持並且警醒,好 保持自己在基督裡,才能真正地讓「神與我們同行」。
以諾生命的改變是一個重要的關鍵,但改變不是在一個時間點上的悔改,而是生命保持在長時間裡,不斷地能討神喜悅,這才是以諾能與神同行、並且蒙福的重要課題。今天許多基督徒認為我已經得救了、已經受洗了,就忽略了與神同行需要不斷地修正自己的心態和腳步,漸漸地走自己想要走的路、偏離神。神的道路,是不會隨時間或環境改變 的,因為跟隨祂的腳步,必須走真理的道路,如果我們不能修正自己的腳步與祂同行,那麼我們就等同聖經所說的:「我們都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賽53:6a)我們必須知道:成聖是一個長時間的旅程, 是一個與神同行的旅程,是不斷在基督裡、在聖靈裡,省察自己、修正自己、改變自己的旅程,你是一個願意像以諾一樣,持續三百年不斷修 正自己與神同行的人嗎?
(3)與神同行―是得著神所要的,而不是得著人所想的 我們很容易受到世界一般人的價值觀影響,判斷人生在世應該得著的,也追求那些人們以為好、以為美、以為有價值的人、事、物。但上 帝要我們得著的,卻往往與世人所要的相反。有一個寓言故事這麼說:有一個人到沙漠探險、尋寶,他一路不斷地撿拾到各種寶石、珍品,他不僅行囊滿載,甚至寶藏馱滿了駱駝身上。正當他準備回家時, 卻發現身上的水用盡了,就在他即將脫水而亡的時刻,看見前方有一個賣水的,他上前要求買一瓶水,但對方卻說:「一瓶水的價錢,是你 身上全部的財貨。」請問,如果是你,你買不買?付出身上所有辛辛苦苦得來的財貨,你願意換?還是不換?如果換了、買了,你不是白忙一場?但如果不買、不換,你所忙碌得來的,仍然將隨著你生命的殞落而毫無價值。
這就是我們人生的寫照,多少時候,我們就像那個進入沙漠努力尋寶、累積一切的人,但等到我們得著了很多的時候,才赫然發現我們的水(就是我們的生命)快用盡了。多少人到最後,只能感嘆卻無奈地,眼睜睜看著自己有限的生命殞落,看著自己勞碌一生的所得毫無價值、白忙一場。但幸運的人,還能遇到賣水的,還有機會拿所有的換一瓶 水。
今天,耶穌基督就是那個願意賜給我們生命之泉的上帝,祂願意給我們永生,還願意讓我們保留努力所得的產業,我們怎能錯過這一位的上帝呢?你每天所追求的,是自己想要的?還是神希望你得到的?你決 定走自己的路?還是堅定與神同行呢?請改變你的價值觀,突破舊有的眼光,看見神要給你的永生和祝福,不要被世俗的價值觀牽著走。按著神要給你的祝福,向著永生的標竿,好好與神同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