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中壢教會

主任牧師 : 陳克安 |青年牧師: 洪以琳
電話:(03)422-4354 & (03)4222425 (03)427-1863 
網址:www.chunglipc.org 地址:桃園市中壢區中平路124號
傳真:(03)425-3291 
EMAIL: chungli.pc@msa.hinet.net

20211107 陳克安牧師 - 耐心等候神的作為

經文:創世記 40:1-23

題目:耐心等候神的作為

本章是記載約瑟在獄中為兩位法老大臣解夢之事。這兩位大臣,一為酒政,一為膳長,都是在法老王身邊管理酒食之人,是法老王最信任的大臣,不知何故得罪了法老,被關進監獄裡。有一天夜裡他們兩人各做了一夢,醒來之後都百思不得其解,約瑟卻準確地為他們一一解開夢境的真義,而且都得到應驗。可惜的是,約瑟說的雖都得到應驗,膳長 第三天被法老王砍頭;酒政也官復原職仍舊服事法老。但酒政卻忘了約瑟,沒有在法老面前為約瑟說話,約瑟還是繼續坐牢,只得在獄中繼續替監獄長工作。

約瑟為他們解釋了夢的意義,對他個人來說得到了甚麼幫助?我們 讀了這一段故事之後,能看出神有甚麼心意對我們啟示呢?

一、我們不能決定別人怎樣對待我們,卻能決定自己要怎樣待人

我們每一天的生活都會出現好的事情,或是出現不好的事情,這些都不是我們能預知的。我們只能相信這一切都是神允許發生在我們生活裡。不過,我們如何使自己活著更美以及更好,或者說讓我們不因為那些不好的事情而生活受到干擾,這往往是要看我們對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件的反應態度。同樣一件事情的發生,不同的人所應對的態度會不一 樣,所得到的結果也不一樣。

台大哲學系孫效智教授14年前娶了曾經擔任立法委員楊玉欣姊妹,他們二人的故事讓人聽了非常感動。楊玉欣姊妹罹患罕病「三好氏遠端肌肉無力症」,全身肌肉無力且持續退化,總有一天可能退化到得臥病在床。

孫效智教授在娶楊玉欣之前,有過一段婚姻,生了3個孩子,沒想到前妻42歲突然發現罹患乳癌,很快地,44歲就病逝,孫弟兄說:「我對於生命、人生的生死無常,本來就有很深的體會。在我的字典裡面,我很少去想天長地久,因為兩個人在一起就是每天、就是每一個當下...。 」

孫效智求婚時,曾說出心裡很深刻的體會,「我們家小孩都很喜歡玉欣,但他們唯一擔心的一點就是,如果玉欣很快就再去見天主,跟媽媽一樣,那爸爸你不是要再痛苦一次?」當時孫效智用極深的愛和溫柔回答孩子,也鼓勵自己的方式說:「生命哪一天會結束都很難說,媽媽 原本都很健康,也是突然間就走了。那我們可不可因為一個人可能會先 走,我們擔心自己會難過,我們就不要跟那個人有關係呢?」

但面對深愛的另一半可能將癱瘓在床,要願意背負照顧責任可不是容易的事,「我自己就問我自己,十年之後玉欣如果躺在床上,我願意做怎樣的一個人?一個陌生人?一個偶爾交集的朋友去看她、安慰她,告訴她我會為她禱告?然後大部分的時候,她過她的在床上的生活,我過我的健康的日子......還是我參與她的生命?」「我必須說,這裡我就 面對了我自己在愛的修養上的軟弱與堅強...。」

能夠緊緊牽住兩顆心的,還有個重要關鍵,就是信仰。孫效智和楊玉欣都是天主教徒,孫效智說:「我們交往前有次在聊天,聊到我們在聖經中最喜歡的章節,我就發現,我眼前這位年輕女孩,她最喜歡的章節跟我是一模一樣的」,那章節就是新約聖經裡,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最痛苦時說:「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

就是這樣的生活態度以及心靈上的彼此依賴,讓兩人決定克服萬 難,互許終身。結婚14年的歲月裡,夫妻倆用行動證明,因著愛,疾病 不再是阻礙,反而成為兩人生命中更深的牽絆,孫弟兄說:「我既然相信人生最重要的,就是為愛去背負十字架,我就要去活出一個這樣的生命,但我不是故意去找一個身心障礙者成為我的人生伴侶,我們就是因緣際會相遇了,我就很奇妙地遇到她,所以我覺得,我應該要勇於去承擔。」我讀他們的故事,也看出他們對生活的態度,積極、互相扶持、 並依靠上帝的信心。這樣的決心與行動讓人感動。

我們回到約瑟的立場,倘若今天他有能力去幫助人,是否要期待別人一定要給予他回饋呢?假如對方真的給予他回報,他是不是心理會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事,並且願意繼續跟這一位朋友交往下去?倘若對方沒有給予他回報,他就認為這一位朋友不值得繼續交往下去,他建立朋友的基礎是站在這種的功利主義的基礎上嗎?結果那位酒政出去之後便 把約瑟的事給忘了。約瑟當時會是怎麼想的?我們看見約瑟的生命有一種特質,他即使身處在困境中,仍舊願意去幫助別人,即使那人忘了回報,他也處之淡然,不必為此事自己在那裏抱怨,就隨緣吧!

神往往在暗處察看我們的生活態度,就像神曾經問撒但說:「你曾用心察看我的僕人約伯沒有?地上再沒有人像他那樣完全、正直、敬畏神、遠離惡事。」(伯1:8)我們要用什麼態度生活,用什麼態度面對人,面對神,這是我們自己可以決定的,我們每一個人自己要對上帝負責,不要總是牽拖那些都是被別人害的。

二、從「做夢大王」到「解夢專家」― 神仍在夢中向我們啟示嗎?

幾乎每個人都有做夢的經驗,絕大多數人第二天睡醒都會忘掉夢境的經驗。可是有些人可以把夢記得一清二楚,就如同聖經創世記中的約瑟、酒政、膳長和法老,實在令人佩服。有些人認為那只是自然的生理現象,有些人則認為是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把夢視為思想和潛意識的作用。另有些人認為,夢是出於靈界的影響,有啟示和引導的作用,這 也不無根據,畢竟靈界的影響力是不容否認的。若出自邪靈的影響,那可不是什麼好夢,也往往讓人懼怕;但出於上帝的聖靈所啟示的夢,無論夢境的好壞,總會帶出引導、教導、警戒和祝福的作用。先知約珥曾預言上帝會賜異夢給人:「以後,我要將我的靈澆灌凡有血氣的。你們 的兒女要說預言;你們的老年人要做異夢,少年人要見異象。」(約珥書2:28)

不過,很多時候,我們只把焦點放在做夢的內容為何?我們很在乎 夢的解釋,因為有人認為,如果是出於上帝啟示的夢,我們必須要解出來,否則就會錯過上帝給我們的祝福或提醒。但是如果真是上帝透過夢要對我們說話,祂會故意讓我們做夢之後有讓我們忘記嗎?然後讓我們錯過什麼嗎?這麼說來,上帝不是很奇怪嗎?

可是我們看到聖經所記載的夢都清楚也有解釋,就像耶穌肉身父親約瑟所得到的夢,就是清清楚楚的,不是曖昧不明的,否則他就不可能把馬利亞娶過來。所以,我相信,如果上帝給了我們夢,即使我們不知道如何解釋,也不會影響祂要做成的事。就像創世記中的約瑟,不管夢解不解釋,人們懂不懂,都不會影響上帝保守祂的旨意成就。

原則一、出於上帝的夢必定有完整的內容與故事,不會零星片段,自己可以記得起來跟別人述說,以便尋求驗證或察驗。 正如酒政與膳長醒來之後都愁容滿面,因為他們都記得清楚自己的 夢境內容,而且還可以一五一十地講出來,讓別人聽看看。這兩人的 夢境內容都相當完整,具有故事性。換言之,若自己夢到什麼,一覺醒來就忘了一乾二淨,或只記得起來其中殘存的隻字片語或片段的幾個畫面,難以理解其完整的意義,一般來說應該不是出於上帝的啟示。

原則二:不是基督徒都會有異夢的恩賜

基督徒不必擔心我們有沒有做異夢的恩賜,有人誤以為如果沒有的話是比較不受到神的眷顧的一群,不是這樣解釋的。我們沒有做異夢,上帝的保守依然會臨在我們的身上,前提是你是忠心的跟隨主。而那些有異夢恩賜的人,就必須懂得明白與解釋夢背後的意義。因為再怎麼說,所有的恩賜都是造就人的,神不會給了我們某種屬靈恩賜,卻讓我 們展生一種屬靈上的驕傲。要記得,聖經教導我們最偉大的恩賜是愛。

沒有愛心的人,你身上的恩賜只會叫人驕傲,不會引導人接近主。沒有愛人的心,再多的恩賜,都不是從神而來的。 如果上帝給我們一個夢,是需要透過解釋,好讓我們能醒悟過來, 並且去做一些事情,祂就會為我們預備人來告訴我們夢境的意義,就如同神為埃及法老王預備了約瑟、為巴比倫尼布甲尼撒王預備了但以理一樣。如果祂沒有給解釋,我們也搞不清楚夢的意思,那就好好地過生活吧!上帝不會因為我們不知道夢,或忘了夢境就錯過了什麼。清楚地給你夢境的指示,你卻不去理會,那麼你可能就會錯過了一些重 要的提醒,或失去祝福,或面對危險了。所以,如果有些夢是上帝透過各樣方式,很直白的告訴我們一些事情,那麼就要謹慎、謹守。但面對做夢這件事我們必須知道,有比夢境本身和解夢更重要的事情,是上帝要我們明白並去遵行的。重點不在解釋夢境本身,而是要看見在解夢背後 上帝的計畫和作為。

有些夢,若只是知道夢的解釋,可能並沒有太大的意義,就像酒政 和膳長,雖然約瑟可以把夢解釋得精準不差,但那夢境卻不是上帝在乎的重點,讓酒政在若干年之後,想起監獄裡有個可以解夢的約瑟,才是上帝更重要的計劃。又如法老的夢,埃及有多少個豐年和荒年,並不是法老做夢的重點,重點是法老的夢讓約瑟可以翻身成為埃及宰相,並且成了拯救埃及百姓和拯救上帝選民的領袖。同樣地,東方博士做的夢, 為的也不是博士本身,而是讓約瑟可以有足夠的時間帶著馬利亞和耶穌離開伯利恆城,好躲避希律王的屠殺行動。這些都告訴我們,解夢背後或許有更重要的屬靈功課,比夢境的本身還重要,也是今天上帝透過約瑟的例子,要我們看見和學會的。

對約瑟來說,解夢背後,還有更重要的事,是關乎約瑟可以得著上 帝的恩典,讓上帝的旨意可以成全在約瑟身上的。不要以為,夢境本身的成就是理所當然的,如果我們自己的生命,不能成為一個領受上帝恩典的人,那麼,做再多夢都只不過是白日夢了。除非我們明白,我們的生命品質,才是領受上帝祝福、帶領和幫助我們的關鍵,因此我們才能從約瑟 身上學到:有比做夢和解夢更重要的事情,是值得我們深思和效尤的。

三、生命的品質遠勝於恩賜

環境對一個人的心志、身量、態度......絕對是有影響的。正面的影響,能使一個人更加地剛毅、堅強、老練和茁壯,若落入負面的影響,便使得一個人更加地自暴自棄、憤恨與軟弱。約瑟在監獄的歲月,似乎並沒有磨滅約瑟正面的心志,他沒有因環境而變得負面和消極。所以,我們不要把所有的問題,都歸咎於環境的不好,或者是人的問題等 等.......再糟糕的環境,都可以有像約瑟和約伯的生命。

南非曼德拉坐牢27年,76歲出獄。他並沒有被牢獄之災打倒他的偉大心志。難能可貴的是,他保持一種自嘲式的幽默面對他的遭遇,他採取寬容的態度處理那些壓迫他以及南非黑人的白人政府。他在監獄的過程中,是否曾經在夢中遇見神,這個我們並不知道,但是他卻在被關的日子裡,他的心仍舊保持純樸與良善的樣子,以至於他擔任南非總統 時,他不以報復的方式處理過去的仇敵,這使得南非國家沒有出現暴 力,讓各族群之間和平地推動國家的建設。這是曼德拉生命的品質所帶出的影響力。 各位!我們的生命會因為主耶穌基督的救恩關係,開始有了改變, 我們對於周圍人的需要會更關心與體貼才對。上帝不喜歡我們得救之後,生命的特質卻沒有跟著改變,依然是很自私,只顧自己的需要,急著搶到永生的門票,不管你周圍的人的需要。也不想建立與人和好的關係。

細心觀察我們身邊有很多愁苦的人,可能是為了感情、金錢、工 作、人際關係、家庭問題、身體健康、國家社會.........各樣的問題,我們面對那些愁苦之人的反應是如何呢?心裡會說:我都自顧不暇了,哪有時間和心力,再去管那些人?還是像約瑟一樣地出於愛心去關懷呢? 約瑟當然也可以說自顧不暇、自身難保,哪還有餘力去關心酒政和 膳長,但約瑟若沒有出於愛心的關懷,就可能因此錯過了上帝給他解夢的機會,後來,即使酒政這位官員忘了替約瑟在法老面前說情,但是神卻主動地向法老做起了夢,讓他無法解釋,引起法老王心裡的不安,法老王心情受到影響,其他的人也很緊張,沒有人能夠解釋法老作夢的意 義,這就讓這一位酒政官想起,啊!我竟然忘記那一位曾經幫助過我的約瑟,他人還在監獄裡面,我要趕快向法老說起約瑟的事,說不定他能幫法老解夢,就像他幫我解夢。

你看!是神為約瑟開路,人是無法阻擋,就算你忘記了,神會主動 地提醒並為你開路。我們是否主動關心身邊愁苦和需要幫助的人?不要總是說「都沒有人關心我!」為什麼要等別人先關心你呢?我們可以像約瑟一樣先關心人,或許我們就會得到意想不到的祝福。

四、夢境映照內心

聖經中的約瑟會解夢,但約瑟也明白地說,解夢是上帝的事,並不 在乎他(創41:16a)。約瑟的心單純,他清楚知道解夢並不是人所能 做的,解開奧秘的關鍵在於耶和華。掃羅王晚年無法從夢中得知上帝的心意,則是因為他的心已不再單純。

古倫神父指出,在馬太福音中有幾個和耶穌出生有關的夢境:約瑟想將馬利亞休妻後作的夢;東方博士在夢裡被告知不要回去見希律;天使在夢中指示約瑟帶全家逃往埃及;指示約瑟一家從埃及回以色列,在夢中指示要他們回加利利的拿撒勒,而不是回伯利恆。

夢境的意義有幾個功能,第一個功能,古倫說:夢不是要我們產生恐懼,而是有保護的功能,因為上帝有時會透過夢境來調整我們。

第二個功能,「夢也幫助我們跨越狹隘,走向寬度。」舉例來說,使徒行傳中彼得魂遊象外,百夫長哥尼流在夢中聽到有人叫他,進而兩人相見,展開了向外邦人宣教的工作。此外還有保羅在夢中開啟了向歐洲宣教的工作等,都是很好的例子。所以如果我們在夢中看見類似的夢境,請你不要拒絕,要向神禱告,引導你走向那人或那地方。

第三個功能,幫助我們發現真實的自己。例如一個認為自己很好的 人,卻一直夢到亂亂的房子,這其實表示其內心有一個地方需要整理。「靈修是把真實的自己擺在上帝面前。我們要把夢境的真實圖像放在上帝面前,跟主承認我就是一個亂七八糟、混亂的人,求主幫助。」

古倫神父提醒,夢是很個人的、是很主觀的,我們很難在短時間內去判斷是從神而來的或從自己來的,夢也是一種神秘的經驗。所以我們要抱著謹慎的態度檢視,以免讓驕傲凌駕於人之上,有神秘經驗者更要有謙卑的態度。

解釋夢境,目的是給人盼望,而不是讓人害怕,因為這才是聖靈所 要給我們的方向。談到如何處理夢境?古倫提出幾點建議:

1.不要讓自己壓力太大,一直想把夢境的意思解出來。他建議對自身夢境有興趣的人,可以準備一本「夢境筆記」,在睡醒的五分鐘內,記下夢境或在夢中看見的圖像,這有助於了解夢境的語言。

2.當你一想到夢境,就感到害怕或不解時,就把它擺在上帝面前,讓上帝光照這個夢境,這樣就不會再害怕,也能把潛意識的一切交給主。

3.試著了解夢境,積極地去想像自己在夢中的處境,或是跟屬靈的陪伴者談一談。「這是一個心靈的過程分享,可以鼓勵自己去面對內心的聲音,並且和陪伴者一起思考,而不是自我決斷式地判讀。」

「夢的意義,不是要讓我們害怕未知,夢境是上帝的聖靈和光可以充滿的地方。讓我們找到真實的自己,再次重新聽見被遺忘的上帝話語。」

當我們看到約瑟會做夢、會解夢時,不要只是羨慕約瑟的美夢和解夢的恩賜,因為在解夢的背後,有比做夢和解夢更重要的功課,是我們需要學習和操練的,就是「對人的愛心」、「對上帝的信心」及「對未來的盼望」。這信、望、愛是更重要的生命寶藏,也是我們生命更美祝 福的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