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中壢教會

主任牧師 : 陳克安 |青年牧師: 洪以琳
電話:(03)422-4354 & (03)4222425 (03)427-1863 
網址:www.chunglipc.org 地址:桃園市中壢區中平路124號
傳真:(03)425-3291 
EMAIL: chungli.pc@msa.hinet.net

20210328 吳富仁牧師 - 上主的呼召

經文:創世記 12:1~9
題目:上主的呼召

就好像先知阿摩司,別人聽不見,但他偏偏就能聽見上帝 的聲音,好像獅子吼叫。這是上帝呼召奇妙的地方。棕樹主日 是我們記念主耶穌進入耶路撒冷,眾人用對待君王的方式,揮 舞棕樹枝,大聲呼喊:「和散那,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 那將要來的我祖大衛之國是應當稱頌的!至高無上的,和散 那!」(可11:9~10)。記得這一天在耶路撒冷所發生的事, 思想,我們所跟隨迎接的,是要祂照我們心意去行的主,還是 我們真心跟隨到底的主。上主的呼召,帶人走上的,不是一路 順遂,只充滿祝福與鮮花,更可能像美國詩人佛洛斯特(Rob- ert Lee Frost,1874-1963)所寫:「走上一條人煙稀少的 路,這使一切變得不同。」就像主耶穌領受的呼召,祂走上那 條各各他的路,只因上主的呼召,雖少人走,最終成就了上帝 的義。就像亞伯蘭。我們不太認識七十五歲之前的他,儘管如 此,當上主的呼召臨到,那就會作出改變。

亞伯蘭與上主立約

今天經文是創世記中,上帝第一次向亞伯蘭說 話的記錄,也是上帝及亞伯蘭立約最早的雛形(立約內 容:15:18~21;17:1~14)。創世記12章開始一直到25章,所描 述亞伯蘭──或亞伯拉罕所有的行動,都可以看成是等候上帝 應許實現的回應。從更廣闊角度來看,創世記11:1~9,人用建 塔的行動,顯示那比天高、背逆的心態,要來挑戰上帝,正表 示人用罪性態度來回應,上帝在挪亞之約中──那不再滅絕人 類之約定。因此,上帝使用大絕招──變亂口音,使罪的擴散 與影響減緩,然而,這只是預防性介入的方法;因此,上帝決 定化被動為主動,藉著呼召一個人,對上主的順服,讓他成為 萬國、萬族蒙福的管道。因此我們讀到「耶和華對亞伯蘭說: 『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 (創12:1)從字詞也可看出,創世記11章,人們不希望分散; 但12章上主的呼召,卻是要亞伯蘭離開。

然而離開怎會是祝福?離開意味著要放棄在哈蘭積累 的一切:包括土地與人際關係等等;「撒萊不生育,沒有孩 子。他拉帶着他兒子亞伯蘭和他孫子,哈蘭的兒子羅得,以及 他的媳婦,亞伯蘭的妻子撒萊,一同出了迦勒底的吾珥,要往 迦南地去;他們來到哈蘭,就住在那裏。」(創11:30~31)他 拉是亞伯蘭的父親,他帶領全家所展開的旅程,原先目的地是 迦南,為何停留在哈蘭呢?原來,哈蘭是一座古城,今天於土 耳其境內,就在幼發拉底河的上遊東岸,當時是巴比倫市場、 商品、思想、宗教的交換地點,以游牧民族來看,哈蘭是極好 之地;每年有充足雨水,又有河流灌溉,有大草原,春天百花 盛開。或許就是他拉停下的原因。

因此,在上帝對亞伯蘭說話後,「亞伯蘭就遵照耶和 華的吩咐去了;羅得也和他同去。亞伯蘭離開哈蘭的時候年七 十五歲。」(創12:4)亞伯蘭七十五歲,在任何時代、文化來 看,都可算是老人,他的太太撒萊不能生育,這表達出一種絕 望人生的狀況。這正是上帝呼召特別之所在,祂呼召那些絕望 的人,進入有盼望的未來;祂呼召那些一成不變、停在原地的 人,要離開,就像亞伯蘭離開哈蘭。 親愛的朋友,上主的呼召常常要我們,鼓起勇氣冒 險,離開世人所認定的舒適圈。加爾文說,上帝的呼召是要亞 伯拉罕,「閉著眼睛離開...直到放棄這個地方,你要完完全全 交託在我的手中。」然而亞伯蘭心中有沒有掙扎呢?我相信是 有的,事實上,這也經常是我們的掙扎,停留在此,安全卻絕 望,冒險離開,才有希望。

上帝說了

「我必使你成為大國,我必賜福給你,使你的名為 大;」(創12:2)亞伯拉罕之約可分二個部份。第一部份針對 亞伯蘭個人的祝福。上帝說了,要使亞伯蘭得到後裔興盛、他 的名為大;這又可與11章對比,當時人們聚集,合力蓋高塔是 「要為自己立名」(創11:4),這是讓上帝分散他們的主要原 因。沒想到,亞伯蘭順服、離開,上帝反而應許要賜他的名為 大。亞伯拉罕真如其名「多國之父」的意義,到如今,伊斯蘭 教、猶太教和基督教,他成為世上三大宗教共同尊崇的信心之 父,就像希伯來書作者提到他時,說:「因着信,亞伯拉罕蒙 召的時候就遵命出去,往將來要承受為基業的地方去;他出去 的時候還不知往哪裏去。」(來11:8)這一切,都是他決心離 開哈蘭後,相信、順服、展開行動開始的,這就是亞伯拉罕被 稱為信心之父的原因。

上主接著說了,第二部份的祝福:「你要使別人得 福。為你祝福的,我必賜福給他;詛咒你的,我必詛咒他。地 上的萬族都必因你得福。」」(創12:3)神學家形容,這就 像是一紙委任書。上帝的應許,一向不只希望人得著尊榮與祝 福,只求自己好;希伯來原文第3節是命令式,當亞伯蘭受上 帝命令離開後,從那時開始,他就負起成為別人祝福的責任。 亞伯蘭的生命要使人得福,他的後裔──以色列,更要成為其 他國家的典範,使地上萬族因你得福;就像人說,領受祝福越 多,責任越大。

當時哈蘭是拜月神的大城,因此在猶太人傳統中,形 容亞伯蘭是第一個敵對偶像崇拜者、第一個反抗既有體制的異 議份子、第一個打破禁忌、終止宗教儀式的人、第一個相信上 帝、也是第一個因信仰遭壓迫的人。聖經沒有太多描述亞伯蘭 在哈蘭的生活,這告訴我們,亞伯蘭聽見,決心離開,展開旅 程才是最重要的,在上帝眼中,離開哈蘭的亞伯蘭,才算真正 展開他的生命故事。希伯文沒有「應許」這個字,無論是上帝 對人,或人對上帝的,或人對人,原文都只寫:「說了」,我 們都知道,人說話不一定實現,人性狡詐也經常說謊;但上帝 與人不一樣,只要祂說了,就會實現,這就是應許。只憑上帝 說了,就離開,這就是亞伯蘭的信心。

亞伯蘭的信心

「亞伯蘭帶着他妻子撒萊和姪兒羅得,以及他們在哈 蘭積蓄的財物、獲得的人口,往迦南地去。他們就來到了迦南 地。亞伯蘭經過那地,直到示劍地方,摩利橡樹那裏;當時迦 南人住在那地。」(創12:5~6)「」(賽40:1)亞伯蘭的旅 程,就像我們的信仰,不斷朝向前方,經文告訴我們,他們來 到迦南地──這是他父親原先旅程的終站,但迦南地還住著迦 南人,他已站在這土地上,還看不到應許實現。然而,這就是 基督徒的信仰,我們走進一條上帝呼召冒險的路,不是要追求 安全與安定,上帝會讓我們正視現實,就像亞伯蘭正視迦南人 已住在那地的事實。

雖然如此,「耶和華向亞伯蘭顯現,說:「我要把這 地賜給你的後裔。」亞伯蘭就在那裏為向他顯現的耶和華築了 一座壇。」(創12:7)馮拉德(von Rad)這位舊約學者說:「 上帝把亞伯蘭帶入一個與迦南人完全無法解釋的關係」裏,亞 伯蘭在迦南,沒有想改變現狀,只是住在他們中間。他相信上 帝,相信祂將實現應許,因此,他上路,抵達,停留,但還未 實現。這或許就告訴我們,怎樣等候上帝的應許。不用急 於破壞現況,也不用急著改變別人,我們在其中,只需學著, 讓自己與別人的生命重新活過來,成為彼此的祝福,或許就已 足夠了。「從那裏他又遷到伯特利東邊的山,支搭帳棚;西邊 是伯特利,東邊是艾。他在那裏又為耶和華築了一座壇,求告 耶和華的名。」(創12:8)亞伯蘭這時所做,就只在他經過的 地方築壇,向上帝獻上敬拜。這表示,他已經決定,不管那地 方、那些人敬拜的神明,他決定只信靠那位賜下話語──應許 的上主。

上主的呼召

馬偕牧師在他的自傳裡說,他十歲時深受英國長老教 會首任海外宣教師賓威廉的影響,立志成為宣教師。長大後的 教會第一位派至海外的宣教師。他坐船先到香港,轉至中國, 台灣是他原先沒有預先計劃的行程,但就好像一條看不見的繩 子拉他過來。馬偕在1871年12月31日抵達打狗,得到李庥牧師 接待。當時馬偕還很猶豫,中國的宣教師勸他回汕頭,但他卻 聽到台灣北部,還有許多人還沒聽見福音,有心靈的需要。

於是1872年3月7日,馬偕寫著:「李庥先生和我出發,去 探索我將來的工作場所。我們乘船往淡水,...坐在『海龍號』 汽船上,顛簸了兩天,終於抵達淡水河口,並在那裡靠岸。我 向北看、向南看。再向內陸遠處深綠的山嶺看,我覺得很滿 意,有一種平靜、清楚、預言式的念頭,相信這就是我的家。 我聽到一個聲音對著我說:『就是這個地方』。」親愛的朋 友,馬偕牧師在台灣的服事,是聽見上主的呼召才開始的;但 這也成為他日後的考驗與磨練;然而,當他深信,這就是上主 的呼召,這個地方就是他奉主的名去愛、去見證,以及帶來祝 福的地方,因此,他無怨無悔奉獻一生,在台灣這塊土地上。 我們每個人都是因為上主的呼召,才來到這裡的。

上帝 的呼召,除了對個人的祝福之外,更要緊的是,祂看重祂的子 民,是否讓人因你得福?因此我們都需要持續不斷的問,在我 們的生活中,該如何回應上主在此時此刻呼召我的使命。 或許你會說,我已經老了,我不能再做什麼了!或是我還 小,還不能做什麼!我深信那呼召亞伯蘭出哈蘭的上帝,今 天同樣也在挑戰我們,祂要說,如果你心中還有音樂,不要 忘記起身跳舞,如果你還能表達、還能去愛,不要吝嗇,去 開始你的旅程吧!改變是痛苦的,不要忘記,讓人因你得 福,上帝既然說了,祂的應許必要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