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中壢教會

主任牧師 : 陳克安 |青年牧師: 洪以琳
電話:(03)422-4354 & (03)4222425 (03)427-1863 
網址:www.chunglipc.org 地址:桃園市中壢區中平路124號
傳真:(03)425-3291 
EMAIL: chungli.pc@msa.hinet.net

20200405 吳富仁牧師 - 與祢坐席

經文:哥林多前書11:23~34
題目:與祢坐席

誰來晚餐

今天是基督教會的傳統節期,稱為棕樹主日。這是基督徒為記得,耶穌 在受眾人擁戴歡迎進耶路撒冷的那一天,這位受歡迎的彌賽亞進城後不到一 週,在眾人的喊叫聲中,被釘上十字架。每年大齋節期開始(今年是2月26 日),傳統的教會──特別是天主教、聖公會與東正教會,會將去年棕樹主 日祝聖過的棕樹枝,燒成灰,在自己額頭塗上十字架,作為復活節前四十天 悔改的開始。從大齋節期到棕樹主日,基督徒需要追想,自己歡迎的是哪一 位耶穌,是那位光榮凱旋、迎合眾人想像的王?還是甘願捨己、釘死在十架 上的主呢?今年大齋節期,世界迎來了瘟疫,上帝似乎藉此在警告我們,人 類過度追求發展與科技,逾越了人與動物的界限,自己想要當上帝。但願我 們在這段像是按下暫停鍵的期間,用口罩、保持距離、洗手,學會悔改,常 用禱告,向上帝求討赦免。

誰來晚餐( Guess Who’s Coming to Dinner)是一部1967年好萊塢的電影, 當時在美國引發極大話題與注目。1967年6月前,當時美國還有17個州法律規 定,禁止種族通婚。這部電影描述的,卻是一位白人女孩,愛上一位年輕、 優秀、帥氣的黑人──約翰。這部電影的重心就放在,女孩決定將約翰帶回 家與父母見面的那頓晚餐上。我們都知道,吃飯很重要,倘若那頓飯很特 別,就像電影中這頓晚宴,那就更有意義了。不論是傳統猶太人,華人,哥 林多人,還是現在的我們,飲食,也是重要的社交活動,吃飯都是既普通又 重要,在特別的日子,我們花心思採購製作特別菜色,端上桌的菜色固然要 緊,但最終卻是座上賓來得更要緊,更重要。

保羅就告訴我們,我們每次的聚集,不論是用餐或是聚會,都要看成是 與主坐席,就像約翰說:「看哪,我站在門外叩門,若有聽見我聲音就開門 的,我要進到他那裡去,我與他,他與我一同坐席。」(啟3:20)坐席是特 權,人要收到帖子或邀請才行,耶穌邀請我們,我們願意聽見祂,歡迎祂, 為祂開門,祂就會進到我們當中,這就是我們的特權,能與祂一同坐席。這 同時也是聖餐的意義。

聚會──與主同餐

「首先,我聽說你們教會聚會的時候有分裂的事,我也有些相信這話。 」(林前11:18)「分裂」這個字詞在保羅在1:10節也用過,那裏指責哥林多 人因結黨,致使教會分裂;這裡,保羅指的卻是擁有,在教會裡一起用餐, 有人有食物,有人沒有。照使徒行傳記載,「他們天天同心合意恆切地在聖 殿裏敬拜,且在家中擘餅,存着歡喜坦誠的心用飯,」(徒2:46)在初代 教會時期除了會一起敬拜外,他們還會到各家去吃飯。可能源自當時的習 俗,參加宴會的人,會帶自己食物去,一起共餐。初代教會稱為『愛佳箔』 (Agape)或『愛筵』(Love Feast)。

當時跟誰吃飯是一門學問,只有身份地位相似的人才會共餐,路加就提 到:「法利賽人和文士就向耶穌的門徒發怨言說:『你們為甚麼跟稅吏和罪 人一同吃喝呢?』」(路5:30)法利賽人與文士打從心底認為,有些人根本 就不配與他們一起用餐。這告訴我們,雖然在教會裏互稱弟兄姊妹,但坐 上飯桌,還是有男女尊卑之分,連跟誰坐怎麼坐,都有學問。從初代教會開 始,女性與奴隸就相當活躍,如果要一起用餐,那該怎麼辦呢?保羅就指 出,我們的聚集,不論是敬拜或是用餐,要存著一份與主坐席的心,他說: 「你們聚會的時候,不是在吃主的晚餐,因為吃的時候,各人先吃自己的 飯,甚至有人飢餓,有人酒醉。」(林前11:20~21)「聚會」,原文使用 kyriakon這個形容詞,在新約中只有這裡與啟示錄一10出現,啟示錄就直翻 成「主日」,因此保羅是用來強調那一天的當下,在主日我們會很自然想要 參與敬拜,是因為我們重視與主的關係,如果你重視與主的關係,為何還看 不見你的弟兄姊妹正在飢餓受苦呢?因此,他才大罵這群哥林多人:「難道 你們沒有家可以吃喝嗎?還是你們藐視上帝的教會,使那沒有的羞愧呢?我 該對你們說甚麼呢?我要稱讚你們嗎?在這事上我絕不稱讚你們!」(林前 11:22)

聖餐──是人與上帝的新約

接著保羅提到,我們每次聖餐時都讀到的:「我當日傳給你們的是從主 所領受的。主耶穌被出賣的那一夜,拿起餅來,祝謝了,就擘開,說:『 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捨的;你們要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林前 11:23~24)聖餐就是從初代教會開始留下的傳統。保羅告訴我們,基督徒參 與聖餐,是為要記得,耶穌為我們在十字架上被破碎,就像餅被擘開。保羅 指出,基督徒的聚集,就是從愛筵到聖餐,從有形到無形。我們敬拜的,絕 不只是榮耀進城的耶穌,更要記得主耶穌被賣那一夜,因為這正是突顯我們 人性的時刻──我們真需要為生命中那些醜惡不堪的罪行,向主認罪,這也 是把救主賣給仇敵的時刻。

「飯後,他也照樣拿起杯來,說:『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約;你們 每逢喝的時候,要如此行,來記念我。』」(林前11:25) 約在聖經中很重要, 人與上帝立約後(出二十四)便成為上帝的子民。然而在歷史上,以色列人 卻不斷毀約,先知耶利米說,上帝要與人尋求一個新約,「看哪,日子將 到,我要與以色列家和猶大家另立新的約。這是耶和華說的。」(耶31:31) 在同一段落,上帝應許:「那些日子以後,我與以色列家所立的約是這樣: 我要將我的律法放在他們裏面,寫在他們心上。我要作他們的上帝,他們要 作我的子民。這是耶和華說的。」(耶31:33)耶利米告訴我們,上主的赦罪只是 第一步,上帝的律例最終將能寫入人心裡。這就是新約,主耶穌說,祂所流 的血,為要立下新約。祂的血讓人得赦,聖靈進入我們的心。上帝的愛透過 基督,取代了前約,匯集在主的死;祂釘死在十架上,設立新約。現在的我 們,就是用聖餐來與上帝立約,因此,「你們每逢吃這餅,喝這杯,是宣告 主的死,直到他來。」(林前11:26)吃喝時記念祂,更要記得自己是誰,自 己的上帝是誰。

聖餐的態度

「所以,任何不按規矩吃了主的餅,喝了主的杯,就是干犯主的身體和 主的血了。」(林前11:27)保羅提醒我們,領受聖餐,心裡要存敬畏與感 謝。因我們內心深處明白,自己是多麼不配領受這份與主坐席的特權,要如 何讓我們配得呢,只有存著信心,合宜遵從主道,不能在那把耶穌處死的罪 上有分。「人應該省察自己,然後吃這餅,喝這杯。因為人吃喝,若不分辨 是主的身體,他的吃喝就是定自己的罪了。」(林前11:28~29) 省察dokimazo, 原文也有“試驗”的意思,當時這常用來指試驗金屬。保羅提醒我們,聖餐 是一個嚴肅的儀式,主自己設立的,在參與聖餐中,就要存與主坐席的心, 因此,應該深切省察自己,像金屬被試驗般的認真。

「因此,在你們中間有好些軟弱的與患病的,長眠了的也不少。我們若 是先省察自己,就不至於受審判。」(林前11:30~31)“省察”自己是基督徒 很重要的生命功課,要習慣時常“省察”自己,明白現在我們生命的景況, 以及該達到的狀況。巴克萊牧師是這樣翻譯的:“若我們真能分辨出自己的 景況”,就不至於受審(krino)。即便生命中,我們都會有那些信心軟弱、 生病的日子,甚至遭逢意外,不醒人世,最終,我們都將接受上主的審判, 因此,活著的每一天,都要省察,好分辨出自己這時生命真正的景況。這次 瘟疫漫延全世界,我們哀傷的得知,許多人過世,沒有親人隨侍在旁,更無 法舉行告別式,讓所愛之人好好埋葬。雖然如此,他們若是基督徒,若已建 立起省察自己的習慣,那麼就勿須過度哀傷。因為就像保羅所說的:「我們 受審判的時候,就是被主管教,這樣就免得和世人一同被定罪。」(林前 11:32)上帝的審判不是無端的噩夢,這同時表露上帝愛我們,即使我們在世 界迷了路,祂也要將我們挽回,不致與世人一同定罪。

享受愛宴

台灣公共電視有一個實境節目,就叫《誰來晚餐》(GuessWho)。這個 節目每集都會到一個台灣的家庭裡,採訪他們的生活點滴,邀請家庭成員說 出他們心目中的夢幻嘉賓。節目前半,通常介紹家庭成員、他們的日常,並 在節目後半段,讓嘉賓登場,與他們一起共進晚餐。親愛的朋友,倘若今 晚,要邀請一位貴賓與你晚餐,你會邀請誰呢?基督徒渴望的,就是邀請主 耶穌親自坐席。保羅告訴我們,如何與主坐席呢?倘若真是一場有愛的宴 席,就會深藏人的巧思與玄機,那就不可能像21節提到的,那種爭先恐後的 醜態。有心的款待,就需要彼此等待,這就會是我們真心的聚集。「所以, 我的弟兄們,你們聚會吃晚餐的時候,要彼此等待。若有人餓了,要在家裏 先吃,免得你們聚會,反被定罪。」(林前11:33~34)有人因為聚會太久,飢 腸轆轆,那就在家裡先吃吧!記得我們的聚會,就是一場愛宴,或吃或喝, 或相離一公尺半,這都是學習彼此相愛,而真正的愛,是需要等待,更需要 享受。

分享才能幫助我們記得彼此相愛,享受愛宴,如此做,才真能與主相 遇。享受主愛宴後的人,要展開行動。奧古斯丁在懺悔錄寫到,他為好朋友 過世感到哀傷。不過,隨後又從自己的哀傷得到結論:他的難過是自找的, 誰叫他把心給了上帝以外的事物呢?路易士(C.S.Lewis)卻不同意奧古斯丁的 說法,他認為基督徒不應該如此想,路易士說,去愛,用上帝的愛去愛,本 來就會冒險,在愛中難保不心碎。然而,基督為我們受難,絕不是教我們保 守的愛、謹慎的愛,與我們坐席的主,祂愛我們絕不算計,因此,倘若我們 要與祂坐席,絕不是迴避一切可能加在我們身上的苦痛,反而是甘之如飴地 領受,甚至去享受這上帝為我們預備生命的愛宴;倘若心碎是人無可迴避的 事,如果這愛的心碎,是在上帝手中,就讓我們去領受這心碎吧!